通常随着种子、播种及生产技术的提高,农作物的单产一般逐年升高。在不考虑其他突发性因素的情况下,根据分析1950-2018年期间发生的15次拉尼娜事件对我国大豆、菜籽和花生单产量方面变动影响,拉尼娜期间我国花生大概率单产增加,菜籽减少,而花生单产不确定性大一些,增加的概率稍高于减少。
NINO3.4 指数3个月滑动平均的绝对值达到最大的时间和数值分别定义为事件的峰值时间和峰值强度(出现数值相同的多个峰值时,以首次出现的峰值为准),事件峰值强度绝对值达到或超过0.5ºC但小于 1.3ºC定义为弱事件,达到或超过1.3ºC但小于2.0ºC定义为中等事件,达到或超过2.0ºC定义为强事件,达到或超过2.5ºC定义为超强事件。
1950年以来,全球共发生了16次拉尼娜事件,有12次是在下半年开始发生,峰值强度集中在11月、12月和次年1月,以秋冬季发生为主。其中,仅出现过1次强拉尼娜事件,时间为从1988年5月开始持续到次年5月;有9次中等强度事件;其他均为弱事件。20世纪80年代以来除了1次强事件(1988年)外,还有4次中等强度拉尼娜事件(1998年、2007年、2010年和2020年),其他均为弱事件。
值得注意的是,继上一次拉尼娜事件结束后(2020年8月至2021年3月),今冬将再次形成拉尼娜事件,即连续两年冬季发生“双峰型拉尼娜”,因此,拉尼娜对热带和副热带的影响可能会更为显著。
从已有的观测资料来看,冷暖交替的海温变化一直存在。正常情况来说,在拉尼娜现象结束之后海温应回到中性或偏暖状态,因此“双峰型拉尼娜”现象较为少见。
据统计,在1951年至2019年的14次拉尼娜事件中,拉尼娜事件第二年下半年继续发生拉尼娜事件,即“双峰型拉尼娜”的情况有5次;发展为厄尔尼诺事件有3次;维持中性状态有6次。
拉尼娜期间海水温度偏高,导致海洋上大气运动更为剧烈,所以极易创造台风产生的条件,导致往年台风偏多,而厄尔尼诺期间却出现相反的情况。
根据2000年-2018年期间发生的5次拉尼娜事件,在冬季拉尼娜期间,我国中东部大部分地区气温总体偏低,其中东北和内蒙古东部比较明显,气温偏低1-2℃,部分地区偏低2℃以上,然而2007/2008年冬季黑龙江、吉林等地区温度却偏高1-2℃。寒潮、大风、沙尘也频发,天气呈干冷状态。
在拉尼娜期间,春季黄淮海地区可能发生“倒春寒”,东北地区中北部春季可能发生低温春涝,江南华南局部可能发生春旱。
夏季华北汛期降雨量容易偏多,而厄尔尼诺年份华北地区降雨量偏少,其原因是与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位置有关。拉尼娜年份副热带高压位置偏北,有利于形成华北汛期多雨的大气环流形式,而南方地区降雨相对偏少。厄尔尼诺年份则副热带高压位置偏南,不利于建立华北汛期多雨的环流形式,南方地区降雨偏多。
在拉尼娜年的冬季,东北地区北部和南部、华北中北部、长江中下游中西部和华南南部等地降水较常年同期偏少,其中东北地区西北部和南部、华北地区中北部、江南西北部等地偏少2至5成,局地偏少5成以上;而东北地区中西部、华北西南部、黄淮大部、西北地区东南部、江南东部、华南北部等地降水偏多,其中东北地区中西部、华南西部及内蒙古中东部等地偏多2成以上,吉林西南部和内蒙古中东部偏多5成至1倍。
我国大豆主产区在东北三省,根据国家统计局2018年数据,黑龙江大豆产量位居全国第一,占全国的41%,整个黑吉辽三省产量占46%。东北三省主要种植春大豆,通常是4-5月播种,9-10月份收获。
而黄淮平原和长江流域也是大豆主产区,主要播种夏大豆,在小麦等冬季作物收获后6月播种,也在9-10月收获,主要是安徽、河南、山东、河北等地区。而长江以南地区的秋大豆和冬大豆产量就相对少了。
从1950年-2018年期间,15次拉尼娜事件中大豆单产有11次增加,4次减少,而产量却有7次减少,8次增加。天气更多的影响是单产,因此拉尼娜更大概率会提高大豆单产,我国大豆主产区在北方,东北地区春季可能发生低温春涝,但是4-5月已属于中晚春,低温发生概率相对早春低一些,另外夏季雨水较多,温度偏高,也是北方大豆生长的关键阶段,需要充足的降雨和偏高的温度,利于大豆生长。
我国油菜种植分为春油菜和冬油菜。东北和西北地区仍然是春油菜的主产区,其中以内蒙古海拉尔地区最为集中。春油菜为一年一熟制,一般每年4-5月份种植,当年10-12月份收获。春菜籽种植范围较为局限,播种面积与产量仅占全国的7%—8%。
目前,我国菜籽生产更多地依靠冬油菜,冬油菜的播种区域主要集中在长江流域,包括江苏、安徽、湖北、江西、湖南、浙江等省,播种面积和产量占全国总量的半数以上,其中湖北和湖南的油菜播种面积已经超过100万公顷。西南地区包括四川、贵州、云南和重庆在我国的菜籽生产中也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冬油菜一般每年10-11月份种植,来年5-6月份收获,平均气温下限为10℃,最冷月平均气温下限为-5℃,冬油菜种植区多为一年两熟或一年三熟制。
从1950年到2018年期间15次拉尼娜事件中,有9次菜籽单产减少,6次增产,出现7次减产和8次增产,部分年份收获面积增加抵消了单产的下滑造成的产量损失,最终产量反而增加。
由于我国以冬菜籽为主,播种、出苗生长阶段容易在拉尼娜期间遭受冷冬,而黄淮地区在春天也可能出现倒春寒,夏天可能洪涝,长江流域主产区出现春夏干旱,不利于冬菜籽的生长,进而导致单产损失。当拉尼娜事件发生时,我国菜籽大概率会出现单产减少,但也不是绝对的。
我国花生种植可划分为七个花生主产区:黄河流域花生区、长江流域花生区、东南沿海花生区、云贵高原花生区、黄土高原花生区、东北花生区和西北花生区,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19年黄河流域的河南和山东总产量占全国的49%。
河南、山东和东北地区等,春花生播种期在4月中下旬或者5月上旬,5月发芽出苗,6月长成幼苗,7月到8月开花结荚,9月果实成熟。而河南和山东等地方的夏花生稍微晚一个月,5月下旬播种,6月发芽出苗,7月长成幼苗和开花,8月结荚,并在8月底和9月初成熟。
但是在南方地区比如广东,花生的种植周期分为春花生和秋花生。在4月底和6月初播种,随后在5月发芽出苗,6月长成幼苗,7月开花,8月结荚,最终9月时候果实成熟。而秋花生播种是在7月下旬,8月发芽出苗并长成幼苗,9月开花,10月结荚,并在11月成熟。
在1950年到2018年期间的15次拉尼娜事件中,花生单产有7次减少,8次增多,产量仅有4次减少,其余11次都是增加,而出现这样的差别还是因为种植面积的波动。
花生的主产区在北方地区,尤其是河南、山东等黄淮地区,一般是在4月底或者5月初开始播种,5月发芽出苗,而这个时期气温已经升高,相对于春节后容易遭受倒春寒的油菜籽,花生因为播种较晚,不容易受到倒春寒或者低温影响,反而在夏天气温偏高。此外北方地区夏天在拉尼娜事件期间也降雨偏多,也利于花生生长。然而花生耐旱不耐涝,如果北方出现大范围的洪涝,长时间浸泡植株,也会影响单产,比如1975年淮河上游洪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