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8日,该处虾稻共作基地负责人董振兴对湖北日报全媒记者说,虾稻共作属于首年投苗,多年受益,基地今年3月首次投虾苗,因请有专家指导,养殖技术到位,亩产超过200斤,小龙虾养殖取得成功,“头一年小龙虾养殖就获得成功,很难得,是一个不小的收获,另外,今年还有一季稻,同样值得期待。
今年35岁的董振兴,2006年从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毕业,次年,响应“十万大学生进农村”号召,他回到横车镇九棵松村,在村办企业做过销售经理。
出产石英石的九棵松村,是我省全国文明村。2012年2月起,董振兴任村党委副书记,2018年11月,当选为村党委书记。
“在省里开会,有人建议我,可以发展一点产业,带动农户增收致富,这与我自己的想法不谋而合。”董振兴表示,下定决心发展产业之后,通过了解市场,请教专家,最终在2018年8月,与人合伙,成立合作社,在水源较充足的潘畈村,流转土地800亩(一期),开挖38个虾稻池,发展绿色循环产业虾稻共作。
据介绍,养殖水体容易富营养化,引进生物浮床,可净化改善水质,所产菜叶,可以作为青饲料喂猪喂鸡。
“产业扶贫 决胜攻坚”“蕲春县横车镇产业扶贫示范基地”……一旁的基地办公区,房屋顶部及大门处的这样几块牌子很醒目。
“基地已实现了视频巡塘,工人投饲料作业有没有穿救生衣,一目了然。下一步,将加大智慧农业方面投入,用于增氧、调酸碱度、加减水等方面。”....
潘畈村党支部书记张学英受访时说,虾稻基地给村民带来实实在在的好处。她说,该村年轻人多外出务工,留下的老人,种田吃力,将土地流转给虾稻基地,身体好、有劳动意愿的人,可就地就近就业,实现在家门口打工增收;全村有46户建档立卡贫困户,虾稻基地作为产业扶贫产业,对不少贫困户的带动作用明显;虾稻基地入驻,村级集体经济收入也多了一个来源。
1987年出生的潘龙文,以前在浙江打工时,因工致残,失去右手掌。潘龙文家被列为建档立卡贫困户。他告诉记者,他家有6亩地流转给了基地,仅此一项,每年收入3000元。目前,他和父亲都在基地务工上班,月薪都是3000元,主要活计有投饲料、撑船等,“主要是一些杂活,虽然比在外地打工收入要少一些,但是能顾到家里。”...
53岁的韩国文,将自家40亩地流转给了基地,从去年8月起,就在基地上班,他的任务主要是带工,月薪5000元。
韩国文还是一名农机手,置办有拖拉机、打田机、收割机等农机具,农忙季节,他在基地带机作业,又有一笔收入。
“小龙虾行情有波动,但工人的工资不能少一分。”董振兴介绍,取虾时节,一名工人上工四五个小时,往往要开200多元工资,因为取虾一般在凌晨后进行,挣得就是辛苦钱。
“从当初回来时的不被理解,甚至是质疑,到后来被村民肯定和信任,是件特别有成就感的事。”董振兴如是盘点12年返乡发展的收获。
董振兴的合伙人陈建,是名90后,早年在江苏、广东等地打工,后来返乡创业,流转土地种植蔬菜、油茶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