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收时节,走进环县洪德镇耿塬畔村,笔者目之所及,块块梯田里绿茵茵的苜蓿一望无际,部分地里大型收割机、翻晒机来往穿梭,随行的村支书丁学勤告诉笔者:“从2015年开始,全村8300亩耕地,有6100亩都种了苜蓿,老百姓认准了苜蓿效益好。”耿塬畔村从种粮到种草的转变,正是环县大力发展商品苜蓿产业的一个缩影。
环县素有“畜牧天下饶”的美名,天然草场达800多万亩,但由于人为的过度放牧,致使生态环境陷入“草场荒漠—水土流失—干旱少雨”的恶性循环。为此,历届县领导班子痛下决心,在调整产业结构中,从流域治理、退耕还林、退牧还草和种草养畜中寻找生态农业的路子。1998年,环县成立了草畜产业开发领导小组,并出台了《环县百万亩紫花苜蓿基地建设实施方案》,计划用5年时间全县退耕种植紫花苜蓿75万亩,加上原有的25万亩留存面积,使全县的紫花苜蓿种植面积达到100万亩。2007年,环县提出“草畜双二百万”建设工程,力争3年紫花苜蓿留存面积达到250万亩,羊饲养量达到200万只,草畜产业为农民增加收入5亿元,提供农民人均纯收入1500元。2010年,环县推行每户种40亩草、养40只绒山羊、建1座标准化暖棚、修1处玉米秸秆青贮窖的“4411”模式,继续加强巩固种草成果,助推农户脱贫致富。2013年,环县通过实施草畜产业“双百双万”工程,即培育100个养羊专业合作社,发展100个养羊专业村,扶持1万个养殖大户,养殖大户人均纯收入达到1万元,将草畜产业打造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首位产业。
1998年,该县被国家计委列为“生态环境综合治理”重点建设县和“退耕还林(草)工程”试点县,县上在车道乡魏洼村首次进行草地有偿承包试点获成功,以此为样板在全县推广。2004年9月至2007年6月,该县遭遇了最严重的旱灾,只有紫花苜蓿顽强地展示着这个地方增收的希望。县上立足县情,把发展草畜产业作为抗旱抗灾的根本大计,提出“草当粮种,羊当猪养,立草为业,引草入田,草田轮作,良性循环”的发展思路,全力实施草畜双二百万工程。2009年,车道乡代掌村张提友一改祖祖辈辈赶着羊群出山的习惯,种植紫花苜蓿50多亩,硬是把30多只羊赶进圈里喂养,这一出一进,让他感触颇深:“喂的羊就是比放的羊好,养一只能顶三只。”2013年,环县争取惠农贷款5亿元,把“双百双万”工程列入“三个一”包抓责任制项目,纳入“一票否决”单项考核,尤其在苜蓿种植上免费提供籽种,对草畜产业的扶持史无前例。在种草的同时,县上加大封山禁牧力度,依托退耕还林、林权改革、草场承包等政策措施,对200万亩草场地进行围栏禁牧、休牧。国家每年为项目区农户补助饲料粮1100万斤,连续补助5年,折合资金2475万元。截至目前,该县紫花苜蓿留存面积174万亩,年产量达到63.6万吨,羊存栏达到160万只。
经过多年的艰辛劳作,环县紫花苜蓿已经形成规模,农户的苜蓿在自给自足后有了剩余。县上通过扶持龙头企业,以“公司+农户”的模式,发展订单草,种好产业草,使苜蓿成为农户名副其实的增收支柱产业。2014年5月,在原曲子高科技示范园区和绿鑫草业公司基础上,依托优化重组,环县成立了甘肃荟荣草业有限公司,按照市场化的运行机制,采取“公司+基地+农户”的管理模式,融牧草种植、收割、加工、购销为一体,开展全方位的服务和经营活动。公司在经营过程中,对连片种植300亩以上的区块,公司以每亩20元的价格进行现场收割、打捆作业,苜蓿草捆以每吨1200元的价格进行回收。同时,该公司还以每吨1100元的价格收购苜蓿散草。截至目前,已收割苜蓿草6000余亩,公司的周到服务和实惠的价格赢得了群众的信任,也为群众带来了良好的效益,从而更坚定了一些合作社和农户种草的信心。
曲子镇双城村农民倪仲才,通过流转土地种苜蓿已经十年了,300多亩草年平均收草240余吨,年纯收入10万多元。他说:“种一年苜蓿,能收草十年,这个东西管理又简单,今年收割时候,荟荣草业有限公司的机械包揽了,人轻松、风险又小,真是一本万利的好营生。”今年,老倪打算续租,继续发苜蓿财。(通讯员 陈建宗)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