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大众网记者采访了省农科院蔬菜研究所果菜育种室黄瓜育种课题组孙小镭研究员,听她讲述了从误打误撞走上科研道路到国际园艺大会上震惊外国专家,再到获得山东科技进步奖一等奖的经历。
孙小镭,女,1956年出生,山东省农科院蔬菜研究所果菜育种室黄瓜育种课题组研究员。她主持的“优质、抗逆设施黄瓜种质创新及新品种选育”项目所育出的新品种,2009-2011年在7个黄瓜主产区累计推广152.34万亩,约占全省设施黄瓜栽培面积的35%,创社会经济效益51.06亿元。项目实施过程中培养博士、硕士研究生27名,培训农民约12万人次。
大众网济南12月7日讯(记者 姜晖 实习生 史尚静)“考大学的时候,我曾对朋友说,我上什么学我也不上农学院。”没想到一句当年的戏言却使孙小镭与农业研究结下了长达30年的缘分。近日,大众网记者采访了省农科院蔬菜研究所果菜育种室黄瓜育种课题组孙小镭研究员,听她讲述了从误打误撞走上科研道路到国际园艺大会上震惊外国专家,再到获得山东科技进步奖一等奖的经历。
谈起最初走上黄瓜育种研究道路,孙小镭说她是“被选择”的。“1977年的时候我还在济南市国棉二厂工作,一得知国家恢复高考,我就迫不及待地报了名。那时候一边要三班倒地工作,一边还要偷偷准备考试,非常累。于是我就想着上大学一定要学工业,要是我能发明一种新机器用来减轻繁重的工作就好了”。
没想到的是,孙小镭被录取到了山东农业大学。1982年毕业后,她进入山东省农科院蔬菜研究所果菜研究室工作,在蔬菜所前所长邬树桐的带领下全身心投入到黄瓜育种研究课题上,一干就是30多年。
2006年,孙小镭参加了在韩国举行的第27届国际园艺大会,会上她发表了题为《蔬菜生产在日光温室的过去、现在、将来》的演讲。“那时候发言后都是3到5分钟的质疑提问时间,我发言后下面整整质疑了一小时,外国专家都不相信我们怎么能在不加温的环境下,让喜温的黄瓜在冬天里生长。”孙小镭说,“于是我就想,我们是不是该联合起来报个奖呢。”?
“你们来采访我,不要只夸我一个人的好。科技进步奖的成绩绝不是几个研究员、一两个研究单位能做成的,而是依靠全体黄瓜科研人员集体的努力。我只是因为年纪大、资历老,才来牵头做这件事的。”。
采访过程中,孙小镭多次对记者强调,获得山东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靠的是团队的努力,并非她个人的成绩。多所科研单位的努力,一同克服了黄瓜新种培育的三大突出问题,成功研究出黄瓜育种中以雌性系为核心的种质创新、雌性基因转育为主的育种技术创新、系列专用品种创新及高效配套技术。
令记者颇感意外的是,研究出如此优秀成果的研究团队中,果菜育种室黄瓜育种课题组却只拥有孙小镭与他的同事曹齐卫两名研究员。面对记者的疑问,孙小镭沉默了许久,说:“黄瓜育种真的是很难。”?
孙小镭从资料柜中取出了一摞摞黄瓜新种温室观察原始档案。她边展示边讲到,研究员们每隔一天就要对日光温室中栽培的所有黄瓜新种生长状况、数量进行记录。记者注意到这些2006年的档案记录本上满是水渍与泥点。
“温室中环境太闷热,黄瓜棚还会不停滴水,这些污渍就是温室中的泥巴和水滴留下的。”孙小镭介绍道,在如此温差急速变化和巨大工作压力下,曾有研究员干了7年后得了神经衰弱,只得回家休养了5年。
“不成功是影响黄瓜育种的最大困难。”孙小镭说,“育种的过程往往100次的实验里有99次,乃至100次都是失败的。但我相信总会成功的,三代、四代不成功,我们就培育五代、六代。从失败中找经验,七八年才成功育出新品种是常有的事。”....
“许多人都问我,你研究了一辈子的黄瓜育种到底研究出了什么?”说着,孙小镭随手拿起桌上的铅笔和一张白纸,画出了一个大大的下降箭头。她说,这就是他们研究黄瓜育种课题的意义所在。
“每当我们推出一个新品种,过上5年左右就会出现品种退化的现象,这时我们就需要推出新的品种来维持黄瓜的产量。”孙小镭说,育种研究需要随时保持更新状态,才能够维持黄瓜育种的高水平不下降发展,只有这样才能够推动黄瓜育种发展整体水平不断提高。
截至今年,孙小镭已经在黄瓜育种研究上工作了整整30年,一辈子与黄瓜育种研究打交道的她也正积极培养科研的接班人。如今,她正带着两名山东农业大学的硕士研究生克服新的黄瓜育种课题难关。
“我今年56岁了,不可能再干几年了。如果能培养出优秀的黄瓜育种研究人员,那么我也就可以功成身退了。”孙小镭告诉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