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国产番茄“樟小白”一包种子的规格和价格。在山东寿光丹河设施蔬菜标准化生产示范园,展览架上一排排国产蔬菜种子。
但早些年可不是这样,当时国产种子研发比较薄弱,寿光市一半以上种的菜是国外品种。尤其是当地大面积种植的番茄、辣椒,部分类型几乎被进口种子“一统江湖”。高峰时番茄、无刺黄瓜的“洋种子”甚至都占据了寿光七八成市场份额。
据中国种子贸易协会的数据,2019年我国蔬菜种子进口2.24亿美元,占种子进口额的一半以上。在一些地区、一些品种,尤其是蔬菜“洋种子”占比超过80%,甚至几乎完全依靠进口。
涉及设施农业的栽培品种,是进口依赖度最高的,一些品种的进口比例甚至超过90%,如青花菜对外依赖度达到95%,杂交胡萝卜、菠菜、洋葱等进口依赖度90%以上。数据显示,蔬菜种子进口额度最大的前5位,分别是番茄、青花菜、胡萝卜、菠菜和洋葱。
而且“洋种子”在中国市场售价非常高,比如:2015年,从日本进口的10万粒包装的西兰花“耐寒优秀”,每袋3500元,合一粒0.035元;2016年市场开始紧缺,每袋涨到6500元,合一粒0.065元;2017年,每袋涨到2万多元,比2015年涨了6倍多。另外,从韩国进口的娃娃菜的种子价格也在一路飙涨。
还有尖椒,国内尖椒种子只能采两茬,国外种子可以采三茬,而且外形更好,商品价值较高,售价也较高。而这就导致了“进口的种子按粒卖、国产的论斤卖”的窘迫现状。
“老百姓留着棚,等着国外的种子下地。眼瞅着8月份就该销售了,7月下旬种子还没影子,逼着老百姓等,到种子涨价了才给我们。”那些年里,刘树森被“坑”过不止一次,至今说起来仍然来气。“价格贵还能忍受,要是等不来呢?那还不得耽误老百姓种菜?”?
受了一肚子窝囊气,刘树森开始尝试自主繁育高端蔬菜品种。2012年,他推出自研产品。“我们国产的番茄种子,一袋比国外竞品便宜二三百元,高端种子便宜更多。”刘树森说,按照寿光一年8万袋左右的使用量,每年能给菜农省下2000万元的种子钱。一些曾经“高高在上”的蔬菜品种“平民化”,也让国内消费者有了更多选择。
育种行业素有“一克种子一克金”的说法,这在“按粒计价”的蔬菜种子产业更为突出。国产种子推广之前,有的国外新品种一粒种子能卖十几元。即便是现在,综合性状相同的国外种子和国内种子,价格也相差两三倍。
实际上,早在2017年10月,原农业部就召开过“就十八大以来种业改革创新有关情况”的新闻发布会,专门针对媒体报道“洋种子”冲击我国蔬菜种子市场作出回应:我国蔬菜常年种植面积3.3亿亩,目前自主选育的蔬菜品种占到87%。
例如西兰花,国产品种在国内市场占有率由2017年的不足5%,现已提升15%至20%;再比如辣椒,我国种植面积大约在3200万亩,据辣椒育种专家马艳青研究员介绍,目前国产品种的种植面积估计占90%以上。
黄瓜:黄瓜可以说是我们餐桌上必不可少的“国民蔬菜”,统计数据显示:2020年,我国黄瓜种植面积和产量都稳居“世界第一”。
中国人爱吃黄瓜,尤其特别爱吃一种外观油亮、顶花带刺的黄瓜,它的学名叫做“油亮密刺黄瓜”,它是国内市场占有率最大的一种黄瓜。而且,这种黄瓜是地道的国产品种。有批发商表示,这种带刺的黄瓜,在市场的份额最低占80%。
国内黄瓜由于产量、品种不太好,一亩地的收入就是三万到四万元,最多不超过五万元。而国外黄瓜种子虽然卖得高,但由于产量高、病虫害少,每亩算下来,可卖到八万到十万元。这样一来,国内黄瓜品种很难和国外品种抗衡。
直到育种家研发出了一种油亮密刺型黄瓜品种—津优35号。由于产量高、抗病虫害能力强、价格还远低于国外品种,很快这个国产油亮密刺黄瓜品种就打破了国外黄瓜品种的重重包围,杀出一条血路,确立了国产油亮密刺黄瓜品种的主导地位。
寿光的蔬菜种植面积约有60万亩,其中黄瓜种植面积就有15万亩左右。大部分的种植户现在种植的黄瓜品种就是这种油亮密刺国产品种。
除了黄瓜外,再比如我国自主研发的辣椒品种“艳椒465”,成功跻身“全国辣椒十大新优品种”行列……南澳绿亨培育的番茄“喜旺二号”,其种子销量高达3万袋,成为番茄种植户的新“宠儿”…....
在这条种业振兴的大路上,我们不仅要加强种业创新和品种保护,还要提高育种理念和转化能力,需要一代代人接续奋斗、砥砺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