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时节,万物繁盛。在内蒙古鄂尔多斯市杭锦旗呼和木独镇广袤的田间地头,一株株玉米笔直挺立,纵横成行,一朵朵向日葵随风涌动,向阳而生。放眼望去,连片的玉米绿浪滚滚,与金色交织,在蓝天白云映衬下,勾勒出一幅乡村振兴新画卷。
呼和木独镇位于杭锦旗西北部,拥有耕地22万亩,其中中度盐碱化程度的土地约3万亩,占总耕地14%。向盐碱地要粮,任重而道远,志在而必得。近年来,呼和木独镇坚持良田+良种+良法相结合的发展思路,以本地土壤实际,结合种植结构、种植习惯等,不断推动良田+良种+良法深度融合,大力推动高标准农田建设,配套水利工程建设,探索“统种共富”新模式,因地制宜谋发展,科技创新辟蹊径,进行盐碱地小麦种植和“一虾一稻”试验,旨在唤醒“沉睡”的盐碱地资源,写好盐碱改良大文章。
过去农田分散、田道老化、水渠失修、耕地撂荒效益差。为此,呼和木独镇全面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实施,配套完善灌溉排水、田间道路等建设内容,通过编制设计方案,召开社员会,签订承诺书,做到家家户户要知晓同意。今年预计建成3.4万亩,项目建成后,高标准农田占到耕地面积24%,将大大提高粮食产量。同时以此项目建设为契机,积极探索党支部+合作社模式,以“统种共富”盘活有限的土地资源,建设试点村,发展订单种植,加快资源有效整合利用,切实让村民共享收益带来的红利。“高标准农田建成后,不仅土地流转费用增加了,农业发展也由分散经营变成规模化发展,粮食产量上来了,收入增加了,我们也更有拼劲儿了!”东红柳村党支部书记张强说。
用创新唤醒“沉睡”盐碱地。盐碱地作为后备耕地资源,良田是基础,良种是关键,创新是手段,要敢立敢破,迈开步子大胆干。今年以来,呼和木独镇积极开展盐碱地综合改造利用工作,通过种好盐碱地上的试验田,为农民增收带来新期盼。截至目前,呼和木独镇采用传统改良方式的盐碱地有1200亩,牧草试种2亩、小麦新品种种植试验田30亩、“玉米芯废弃物综合利用种植蘑菇”项目50亩。同时选取100亩盐碱地试验“一虾一稻”连作农业种植模式,打造种养结合示范试验田。
昔日白茫茫的盐碱地,如今科技范儿十足。麦浪涌动,稻谷飘香,还有龙虾“安家”,正在迸发出巨大潜能。据了解,新引进的小麦品种,预计亩产1000斤,每亩可以增收400斤,也就是增加600元左右的收入。而在一水两用、一田双收的“虾稻共作”新模式下,预计每亩产小龙虾400余斤,每亩产值8000元左右,水稻每亩产量1000余斤,产值2000元左右,将有效推动农业增效,促进农民增收,助力乡村振兴。“我镇由于常年干旱少雨,盐碱地较多,种植作物基本都是葵花和玉米,结构单一、模式传统、效益低下,经过多年探索,我们采用党支部+合作社等规模化发展模式,已经打造出盐碱地特色农业品牌,如大套子苦菜、早酥梨等品牌,目前实施的盐碱地小麦和‘一虾一稻’种植试验,进展顺利,焕发勃勃生机,不久的将来,这块地将实实际际成为我们的‘米粮川’和‘聚宝盆’。”呼和木独镇镇党委委员、政府副镇长王建军说道。
盐碱地治理,要久久为功,更要下足“绣花”功夫。下一步,呼和木独镇将立足当地实际,以百姓增收致富为目标,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强化政策保障、科技支撑、试点引领,充分挖掘盐碱地开发利用潜力,加强盐碱地综合利用和改造提升,稳步拓展农业生产空间,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让盐碱地真正成为百姓的希望田、致富田和丰收田。(米布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