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是广东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头号工程,奋战“百千万工程”,深圳在行动。
为近距离了解深圳企业为乡村振兴、农业农村现代化、区域协调高质量发展及“百千万工程”所做出的工作和贡献,通过“深圳企业”这个“小切口”,进一步彰显乡村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中的深圳力量,助力打造良好营商环境和城市形象,深圳市乡村振兴和协作交流局组织各大媒体开展“深圳企业助力乡村振兴”主题采访活动,敬请关注。
近年来,深圳企业在推动乡村振兴、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以及参与“百千万工程”等领域交出了亮眼的“成绩单”,逐渐成为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力量。
三月底,深圳报业集团记者跟随深圳市乡村振兴和协作交流局一行,走进位于深圳宝安区的鑫荣懋滨海大厦,近距离了解专注于水果领域26年的农业龙头企业——鑫荣懋果业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下称“鑫荣懋”),是如何以“向上向善”的品牌理念,带动120万果农走上致富路、超3000家上下游企业共同发展的。
“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重点。”鑫荣懋果业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公共事务总监代芙燕道出关键所在,鑫荣懋坚定实施“鑫果兴农”战略,以“新品种、新技术、新渠道、新品牌”四新赋能,促进全国脱贫地区特色品类水果产业兴旺,坚持科技兴农,助推果业全产业链优化升级,在新发展格局上展现新作为。
2017年,大化县还是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和广西4个极度贫困县之一。如何精准深入帮助大化百姓摆脱贫困,走出一条持久致富之路?
作为农业产业化国家龙头企业,鑫荣懋立足大化的地方特色,通过“扶贫、扶智、扶心”的综合扶持策略,激发乡村内在的经济活力,推动地方特色产业的发展。
谈及大化的特色产业,非砂糖橘莫属。其分布在县域内多个乡镇,但由于地处偏僻,物流和渠道不畅,使得滞销成为长期困扰。对此,鑫荣懋凭借遍布全国的水果全渠道分销网络,2018年至2020年,携手合作伙伴连续3年直采大化砂糖橘,并在深圳、成都、昆明等城市的超百家商超门店同步销售。销量从最初的100吨飙升至350吨,极大纾解了大化砂糖橘销售难题。
在鑫荣懋的战略中,市场的拓展仅是第一步,他们认为产品的品质是根本。基于此,鑫荣懋直接派遣经验丰富的果业专家团队到当地进行技术指导,帮助当地果农解决长期困扰的病虫害问题,提供解决方案。
将“致富经”送到田间地头、把农技“课堂”送到村民心坎上,耐心细致的教学使得大化的砂糖橘种植户学会了更加科学的种植方法,这一系列措施有力提升了砂糖橘的整体质量和产量,创造了更多的经济价值,为当地果农带来了更高的收入。
不仅是大化,广西都安亦是如此。鑫荣懋倾力为大化、都安两地的沃柑产业赋能——爱心直采、打开柑橘销路;组织授肥、科学指导种植;协同宝安区委区政府关心农户,让他们感受到温暖。
近几年,鑫荣懋在湖北秭归、江西安远、安徽砀山、甘肃静宁、河北丰宁等50多个县,进行多品类水果采购与销售,包括脐橙、水蜜桃、梨、苹果、网纹瓜、草莓等,畅通果品流通渠道,打开果品新销路,解决“卖果难”问题,带动地方特色产业发展。
近两年,国产蓝莓愈发出圈。凭借甜美口感和优异品质,来自云南红河(国际)蓝莓示范区的蓝莓迅速占领国内中高端市场,在鑫荣懋等龙头企业带头示范下,云南已成为中国优势蓝莓主产区。
一颗蓝莓的故事,一个产业的崛起,成为科技兴农的生动实践。“小蓝莓”是如何撬动产业兴旺“大变化”?
过去,从秘鲁、智利、美国等产地进口的蓝莓,是满足国内消费需求的重要途径。为带动中国蓝莓产业兴旺,2018年,鑫荣懋与智利浆果巨头Hortirut展开合作,引进独家专利品种和先进种植技术,在云南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建设蓝莓种植基地——云南红河(国际)蓝莓示范区,由此开创了高原特色蓝莓现代化示范模式。
记者了解到,云南红河(国际)蓝莓示范区是鑫荣懋集团引进品种、授权种植的项目,项目占地500公顷。鑫荣懋通过新品种、新技术、新渠道、新品牌“四新赋能”,推动红河蓝莓产业发展,带动中国蓝莓产业兴旺。
据统计,截至2023年底,该种植面积已达近2万亩。吸纳当地农民工到蓝莓园进行基地建设、养护,采摘、加工等,每年产季带动周边近12000名农民工到蓝莓种植基地工作,加上土地流转的费用,每户每年增收近5万元,实现“村头就业,挣钱顾家”。
“蓝莓产业辐射带动乡村振兴。”鑫荣懋集团市场营销部副总监郭敏介绍,通过推行“企业+基地+农户”的新型发展模式,不仅开启了产业发展的新方向,还“活”了土地、“富”了农民,为实现产业集约化、规模化、产业化发展和促进乡村振兴奠定了坚实基础。
如今,基地辐射带动了七八个乡镇20多个村乡村振兴,成为当地“奔富村”的样本,蓝莓也已经成为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的重点产业之一。随着生产方式、销售渠道与消费观念的转变,蓝莓产业的兴旺正在促进乡村振兴和农民增收,村民在家门口就能找到合适工作,家庭月收入翻4到5倍,村民对美好生活的信心与期待更强了,传统乡村正焕发出勃勃生机。
2月上旬,“深圳企业助力乡村振兴”专题宣传系列活动首站走进中国平安。中国平安发挥“综合金融+医疗健康”优势,持续推动保险、金融、医疗健康“三下乡”,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打造乡村特色产业、提供保险保障、推动乡村文明实践、助力乡村治理能力提升等维度系统性发力,在奋进“百千万工程”的道路上持续助力激活高质量发展新动能。
位于广东韶关的友丰油茶基地,万亩油茶树漫山遍野,连绵起伏。2023年,该基地采收油茶鲜果约3000吨左右,产值超过8000万元。
丰收有信心,产业有动力,友丰油茶基地的“底气”从哪儿来?答案是平安产险2022年在韶关创新落地的油茶种植保险,为树体毁损、鲜果减产带来的损失提供有力保障,有效减轻了油茶种植企业和农户的负担。
“有了这项保险,我们可以放手开拓种植、加工、农旅产业,发展现代农业、稳健经营也有了重要保障。”友丰油茶基地负责人张玉龙表示。目前,平安产险已为友丰油茶基地的5774亩油茶提供政策性油茶种植保险保障1039.3万元,并在“平安好车主”APP助农专区上架协销油茶产品,帮助这一优质特色农产品拓宽销路。
以韶关为“试验田”,平安的创新不止于此。围绕“三村工程”,平安积极推动保险、金融、医疗健康“三下乡”,全省首单“瑶药种植保险”“油茶种植保险”“食用菌气象指数保险”等产品在韶关悉数落地,不仅为农业企业提供风险保障,也为“新农人”赋予了发展的信心动力。
价格高了多赚钱、价格低了保险赔。在广东清远,平安通过落地保险产品及提供信贷服务,实现了“农户大胆种,银行放心贷”。在实地调研基础上,围绕种植户担心因麻竹笋价格波动影响收入这一痛点,于2023年创新推出麻竹笋价格指数保险,制定了以“英德麻竹笋交易信息平台”发布价格为基准、以西牛镇政府发布价格证明信息为依据的价格参考机制,以1.2元/斤价格进行托底,为西牛镇1.87万亩麻竹笋提供2680万元风险保障。
同时,平安联合银行推出“保险+信贷”新模式,以麻竹笋价格指数保单为质押,通过增信撬动授信额度,推动银行接受非固定资产为第二还款来源,有效解决麻竹笋经营主体融资问题。
全新升级的平安数字村平台2.0,也为和美乡村注入科技动力。该平台打造普惠金融、智慧村务、农业科技、产业帮扶、便民服务、融智服务六大功能模块,助力构建金融支持乡村振兴服务生态,提升金融支持乡村振兴服务质效。
多年来,平安在集团党委领导下,紧紧围绕乡村振兴战略,积极推进乡村振兴工作。在韶关,两年多来,平安先后在乳源、始兴、仁化等地投入资金200多万元用于产业振兴,开展消费帮扶50多万元、公益捐赠超过300万元,有力推动乡村产业发展,带动村民增收致富。今年,平安在金融支持方面,计划为广东县域经济提供300亿元的授信支持;在保险保障方面,未来三年计划为广东县域经济和乡村产业发展提供不低于万亿元的风险保障。
从省内到全国,平安聚焦产业发展全链条,充分发挥综合金融力量。一是产前扶智培训,在全国18省78县培训致富带头人3400名;产中持续造血,以“振兴保”提供资金支持,“溯源保”提供品质保障;产后产销赋能,利用“平安好车主”“平安好生活”等用户平台助力农产品销售,让“土特产”直连超2亿用户餐桌。
在党建共建示范点,平安积极开展“乡风文明100行动”,帮助乡村基层升级党群服务设施,建立致富产业培训基地。数据显示,自“三村工程”开展以来,平安在集团党委领导下,累计提供产业振兴帮扶资金1079.01亿元,实施消费帮扶超8亿元;平安“村医工程”累计升级村卫1228所,培训村医11843名;在全国援建119所希望小学,培训超1.4万名乡村教师。
今年1月,由中国下一代教育基金会与中国平安联合发起的“青少年科技素养提升计划”公布了5周年成绩单,该公益项目自启动以来,已覆盖全国27个省区市1039所乡村小学,有效帮助31万多名乡村青少年、2万多名乡村学校老师提升科技素养水平,有力推动乡村学校科学教育的公平均衡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教育效益、社会效益和育人效益,为“百千万工程”推进和乡村教育振兴、未来发展夯实基础。
2月底,深圳报业集团记者跟随深圳市乡村振兴和协作交流局一行,前往深圳农业与食品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探访深农投的“兴农故事”。
在全国22个城市及2个海外城市布局35个批发市场和交易平台,场内年均交易2500亿元,交易3600万吨——作为全球体量、规模最大的农产品交易平台,这家企业与百姓的生活息息相关。它便是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深圳市属国企深农投下属深圳市农产品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简称“深农集团”)。
——深农是全国农产品流通行业第一家上市国有控股公司,1997年A股上市。深农是第一批加入世界批发市场联合会的中国农批企业,第一家举办世界批发市场联合会大会的中国农批市场企业。深农是全国第一家发起农产品供应链标准化、数字化倡议的企业,在农产品流通领域携手攻坚,合力打造国家级农产品智慧流通工业设计研究院。
助力“百千万工程”,深圳企业如何另辟蹊径?深农集团发挥企业“一头连着生产者,一头连着消费者”的特点,贯通农产品产业链,实现“菜园子”和“菜篮子”共赢。
2013年开始,深农集团在云南红河州泸西县累计投资10亿元,分批共计流转1万亩土地,引入资金、技术、人才、信息、标准等要素,发挥深农农批市场全国布局的渠道优势,经过反复试验,因地制宜发展小香葱特色产业,辐射带动10万亩,形成畅销香港,占据全国规模市场销量80%的小香葱生产基地,带动当地4万多农民就业,培训产业工人1.8万人,实现泸西县贫困农户人均年增收超过3万元,形成批发市场和种植基地联动发展“红河模式”,到2018年底,泸西县4个贫困乡镇、55个贫困村全部摘帽出列。深农集团获评“全国脱贫攻坚先进集体”。
深农集团在深建立全国首个消费帮扶中心,实行“实体+互联网”,线上线下融合发展的产销对接经营模式,从源头对接销地市场,直接销售帮扶产品超过3亿元,带动帮扶县域农产品交易约100亿元,助力10多万农民增收。协助1427款帮扶产品申报高标准供深食品“圳品”,海吉星消费帮扶中心开设“圳品”专区,2023年完成消费帮扶销售120亿元。
2023年深农集团全国批发市场直接销售帮扶产品交易量达 28.7万吨,交易额178438.3万元。
“现实中,农村农产品出地价,城市农产品消费价,是一个‘两头压板’的难题。要解决这一难题,只有把流通环节效率、资金使用效率提起来,把流通成本、资金成本降下来,同时,也要让中间的参与者都能保有利润、挣到钱。为此,我们重新梳理整个农产品的流通产业链,把标准化、数字化向上下游延伸。”深农投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深农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黄伟介绍。
“上游,田间地头——我们做供港标准基地,建设‘一基地一园一中心’,研发推广智慧农机;中间,流通环节——我们做标准载具,研发推广标准转运箱;下游,消费市场——我们做‘聚合支付’,交易交付中心分离,城市配送,进出口贸易等。”?
为了达到整个供应链、产业链的贯通,深农集团扎扎实实从最基础的工作做起,但这些难题,深农集团不可能一家完成,为此,深农集团集合各方面力量,组建农产品智慧流通工业设计研究院。围绕助力“增产又增收”,深农集团联合华为、腾讯、浪尖、国开行等战略伙伴,向农产品供应链标准化、数字化发起攻坚。
在深汕特别合作区、潮州、肇庆、惠州布局建设21个供港标准种植基地,配套组建F.Q.T检测机构,严格把控食安标准。甄选怀集大米、新会陈皮、汕头干贝等“土特产”资源,以及国家地理标志产品,组成“应时而食二十四节气”推荐榜单,为优质农产品品牌赋能。
为配合城市产业结构调整,深农集团探索“交易交付分离模式”,将城区老市场升级为具备体验、看板、金融服务等功能的交易中心,把仓储、物流、理货等功能转移至城乡接合部的交付中心,将有效带动周边城乡居民创业就业,该模式已在深圳、上海、成都推进。
为实现在交易支付端,让上下游一目了然,深农集团还研发推行“聚合支付”,打造“千人千面”的农产品供应链生态发展新模式。通过聚合支付,不仅可以为银行提供企业、农民、商户的精准画像,大幅度减少银行对中小微企业,以及农民的信贷成本,解决农民信贷抵押难题;帮助商户解决财务、做账、税务筹划等问题;促进更大范围的产销对接,帮助农民精准找到价高畅销市场。同时,还将助力政府部门精准掌握城市保供数据,助力农产品流通的GDP纳统,助力政府更精准出台惠农助农政策。
四月底,由深圳市乡村振兴和协作交流局牵头组织的“深圳企业助力乡村振兴”专题宣传系列活动,走进锦绣中华·中国民俗文化村非遗生活馆,记者一行跟随到访。
馆内,凝结了潮绣工艺的“彩绣辉煌”女士手提包,汇聚了水族马尾绣、银锻造等非遗技艺的皮包,这里不仅是文化保护的前沿阵地,更是创新与发展的展示窗口。
据介绍,非遗生活(深圳非遗生活文化产业有限公司)充分发挥深圳企业的先进理念,整合多年来在非遗产业化所累积的商业模式、产品创新、产业资源、国内外渠道等方面的领先优势,实现优秀非遗项目产业化、带动当地文旅产业发展、促进当地乡村振兴,践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这一切的起点,源于魏素莹(深圳非遗生活文化产业有限公司董事长)对文学与中文的热爱,以及对少数民族地区贫困山区老人和孩子的深切关注。在长达20多年的探访过程中,她发现了各民族地区丰富的原生态文化遗产和传统习俗。
然而,随着现代生活方式的变迁和科技的发展,这些原始文化或逐渐面临消亡的威胁。为了保护和传承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魏素莹踏上了一段长达20多年的文化保护之旅。
苗绣的代表作百鸟衣、水族马尾绣、蒙古族王府刺绣……走进深圳非遗生活馆,里面的物品承载的是她20余年来,深耕非遗领域的成果与情怀。
多年时间里,魏素莹走遍了23个省市,拜访了46个民族,与300多位民间艺人深入交流,并收集整理了大量的文献、资料和影像。这些珍贵的收藏,足以支撑起数个博物馆的展览。
不过,在她看来,仅仅关注对于文化遗产的保护,还远远不够。她更注重如何将这些传统工艺转化为当下的时尚用品和新文艺作品创新国潮,因此,她通过与政府、学界、商界的不断交流,成功将非遗文化引入市场,实现了产业化。
在她的努力推动下,我国非遗文化同样走出国门,亮相“米兰时装周”“国际文化展”,在国际上散发其独特的魅力。据了解,她和公司每年接待来自34个国家的国际文化艺术团体,进行广泛的文化交流。
她回答说:“深圳的底气和实力,主要来自于深圳内在的创新动力”。正如非遗生活现在所在做的,“我们对优秀非遗‘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说到底贵在创新。”?
图什业图王府刺绣,是科右中旗独具特色的蒙古族传统美术技艺,而在展馆的一楼,可以看到几副这样的传统刺绣。在深圳企业的力量加持下,“一根针”为当地绣出了乡村振兴的“锦绣图景”。
魏素莹娓娓道来那段故事。当初,科右中旗还是一个贫困县,有着2895户建档立卡贫困户,生活条件极为艰难。那时,他们有一项传统技艺可以为当地增加收入,但如何将其转化为产业,却是个难题。“尽管当地可以提供一定的支持,但没办法带领传承人实现变现,机缘巧合之下,非遗生活与当地开启了一段新的合作,助力刺绣技艺实现产业化。”。
经过多年的发展,这一愿景照进现实。从最初只有400名绣工,到如今已经发展到4万多人,年产值超过亿,年销售额更是超过了2亿元。这一切的背后,离不开非遗生活给予的培训和支持。
据介绍,初始阶段,非遗生活通过一张张绣片的培训,定下了一级工、二级工的标准,要求绣工们不断追求更高的标准。通过几年的不懈努力,绣工们已经能够完全做到标准化,生产出高质量的产品。如今,科右中旗蒙古族刺绣产业不仅使传统刺绣技艺得到传承,还迸发出强大的生机与活力。
在助力乡村振兴的过程中,魏素莹和团队意识到,还有许多类似的项目都应当得到支持,于是,他们着力打造非遗工坊,并借力政策的东风,推动非遗工坊的深入建设。
在深圳支援合作地区寻乌县,非遗生活于当地打造的非遗工坊正踏上一条品牌化、产业化的道路。张春田(深圳市非遗生活文化产业研究院高级顾问)介绍,非遗工坊以非遗项目为依托,并注重将产业与当地文化相结合。目前经过对65项非遗技艺的深入梳理,他们在寻乌县筛选出5项具备产业化和大规模化就业条件的非遗技艺,包括酿酒、油茶制作、茶叶制作、皮雕和木雕。
目前,非遗生活已经在进行产品开发和技术培训,未来还将开展产品设计、线上线下销售等一系列工作,提升产品附加值,助力当地居民实现“家门口就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