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后,走进贵州惠水县好花红镇弄苑村,雾笼群山,瓜架层层叠叠,远望状若梯田,覆满了整个山坡。山脚下,“种上佛手瓜,抱回金娃娃”红底白字的牌子衬着翠绿,分外显眼。
这里是贵州省最大的佛手瓜种植基地。3年前,广州市南沙区对口帮扶惠水,让佛手瓜从村民房前屋后的零星种植,拓展为漫山遍野的规模生产,整体谋划产业种植及配套设施项目,让“小捧瓜”走向“大产业”,改变了生活在这块土地上人们的命运。
来自广州的资金注入这片田地,石头山上长出了能够丰收的“脱贫瓜”,来自广州的市场又接引着它们走出深山,走向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的怀抱。
在惠水县,种植农作物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惠水是典型的喀斯特石漠化地区,山多土少,人多地少,传统的农业产业难以促进当地绿色可持续发展。”惠水县好花红镇党委副书记、镇长罗集祥说道,低效的农业产出阻碍了当地脱贫的脚步。
在种植佛手瓜以前,惠水曾经大面积种植玉米。惠水县农民周太学算了一笔账,以前种玉米的时候,他每年的收入约为8000元,而去年他种植了6亩佛手瓜,年收入3万元。“而且以前种植的玉米并不好卖,卖不出去每餐只能以玉米为食;现在佛手瓜销路好,我们终于可以吃上大米了。”。
虽然意识到种植佛手瓜的产出更为高效,但推广同样需要成本。2016年以前,惠水县部分村民有种植佛手瓜的经历,但大多为了自家食用,很少进行买卖。2017年,广州市南沙区对口帮扶惠水县,累计投入资金500余万,用于购置瓜苗、搭建瓜架、购买肥料、建设配套设施。
两地农业技术专家也对农技人员开展技术培训,为当地群众提供佛手瓜以及瓜下蔬菜育种育苗、田间管理、疫病防治等全过程技术服务,确保种植区群众能熟练掌握佛手瓜种植实用技术,累计培训农民3800余人次。
当佛手瓜生产走向规模化和产业化,集聚效应和影响力愈发凸显。尝到了甜头,人们纷纷奔走相告,以弄苑村为核心,周边清水、幺关、石头关、六马、新门等村也纷纷加入佛手瓜的种植大军,好花红镇的佛手瓜种植从2007年的100亩增长到11000亩。仅今年就新增种植1500亩,每亩产值4000-6400元,覆盖1480户农户,其中近半为贫困户。
“自从佛手瓜种植成规模后,销路就不愁了。”当地贫困户江光录与他80多岁的老母亲一起打理佛手瓜田。每年佛手瓜从5月底开始结果直至11月,约隔2天摘一次果,他摘下来的果子运至村口的交易市场大棚,他的母亲会帮忙分拣称重、打包装袋,收购的货车会在此等候,装车后运往贵州、广东、广西等地售卖。大棚附近立着的电子牌上,实时显示着当天佛手瓜的收购价格。
“今年佛手瓜价格稳定在1.4元/公斤左右,比去年同期上涨0.15—0.2元,市场供不应求。”罗集祥说,利用广州帮扶力量,背靠湾区市场,佛手瓜的销售市场和价格有了保障。“初上市的佛手瓜可以卖到2元一斤,但当9、10月份佛手瓜大量上市,价格低迷时,广州的千鲜汇会兜底采购销售,防止‘瓜贱伤农’,影响群众种植积极性。”。
2017年以来,广州市和南沙区在投入1420万元帮扶资金种植佛手瓜时,也利用帮扶资金300万元在好花红镇弄苑村、石头关村、河坝村等地建设佛手瓜交易平台、产业路等基础配套设施。南沙区与惠水县扶贫协作干部携手为佛手瓜出山“牵线搭桥”,协助惠水蔬菜销售专班,开拓大湾区的销售市场,与广州江南市场等一级批发市场档口达成农产品代销合作协议。目前,惠水佛手瓜已进入广州华润、万家等超市。
“每天运往广东的佛手瓜可达50吨,约占每天向外运输的佛手瓜的三分之一。”罗集祥提到,今年5月,弄苑村佛手瓜基地入选第六批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生产基地认定名单,新鲜采摘下的佛手瓜经过10余个小时的冷链运输就可以到达广州,走上粤港澳大湾区千家万户的餐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