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通讯员高雨、李娜 燕都融媒体记者李家伟)把当地常见的玉米芯、棉壳、麦麸充分利用起来,作为种植蘑菇的基料。同时,用完的菌包又成为当地园林部门收集的肥料……走进黄骅市滕庄子镇南王曼村刘金录的家庭农场,17个温室大棚整齐地排列着。菌棚里,菇香扑鼻而来,放眼望去,一个个菌包摆放得整整齐齐,朵朵平菇破袋而出。
“我家的平菇不仅肉厚柄短、味道鲜美,还有嚼头。”刘金录介绍说。近期,正值平菇销售旺季。每天凌晨,刘金录都会把提前采摘好的平菇拿到市场上,这些平菇成色好、口感佳,市场供不应求。
由于种植传统作物收益不佳,20年前,刘金录开始尝试种植蘑菇。“起初种蘑菇的时候,我只考虑在土地上下功夫,希望利用有限的面积,产出更高的效益。刚开始收益不好,我没有放弃,有赚有赔是常事,我坚信只要肯下功夫就能让日子过好。”刘金录说。
经过几年的摸索,刘金录逐渐找到了适宜种植的食用菌——平菇,并不断探索用最低的成本产出最大的收益。
“采用绿色种植方式,把咱们本地产剩的玉米芯、棉壳、麦麸等‘变废为宝’作为菌菇的基料。”指着棚外的那些没有培育成功的和已经不再产出的菌包,刘金录说,“每隔一段时间,园林的工人就会来收,这些都是很好的肥料,一点也不浪费。”。
如今,刘金录的家庭农场实现了集“制种、栽培、采收、销售”于一体的工厂化生产模式,年产平菇30余万斤,效益可达20余万元。“不管干什么,必须得有付出,才能有回报。虽然很辛苦,但生活有奔头,日子越过越好啦。”刘金录笑着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