郎溪县凌笪镇侯村村民王学农也迎来一年中最忙的时候。家里种的50亩枣园进入采摘季,一人多高的枣树上,一串串枣子压弯枝头,穿行其间,诱人的枣香扑鼻而来。
“枣子年年种,但也分大小年。”采累了,王学农随手摘颗枣子放进嘴里,咬上一口,嘎嘣脆,笑容情不自禁洋溢在脸上。
“牛奶枣比老品种金贵,怕热怕冷,怕涝怕旱,很难管理。”王学农打趣道,“养种牛奶枣树,就像养孩子一样,得悉心照料。”...
前些年,王学农也走过弯路。受枣疯病影响,不少枣树被直接砍掉,后来升级品种、改进模式,这才走上了正轨。王学农说,“现在50亩枣园1000多棵枣树,一年能产蜜枣6万斤,纯收入近30万元。”?
摘完枣子,记者跟随王学农来到他的蜜枣专业合作社。气温居高不下,汗珠顺着脸颊流到脖颈,在烘枣车间,温度最高达到了50多摄氏度。
划丝刀、清洗槽、熬浆灶、烘干屉……在合作社转一圈下来,随处可见的家伙什,这里的一切都和蜜枣有关。
“摘枣子可以起早,避开高温,但制蜜枣就只能和高温‘硬杠’。”王学农说,每年摘完枣子回来,紧接着就是制枣,从清洗到划丝,从熬制到成型,从烘干到包装,一颗枣子变成蜜枣最快需要110个小时。
说起制枣,王学农算得上是村里的老师傅。养浆每隔15分钟翻一次,爆烘至少需要24小时,分级凭借手感一斤误差不超过两颗枣子……这些都是他几十年积攒下来的经验。
早在上世纪60年代,侯村产的蜜枣就颇具知名度,甚至远销东南亚。在王学农手里,至今还保留着当年出口蜜枣的包装木箱。
王学农从事蜜枣制作这么多年,市场在变、客户在变,行业也在变,唯一没有变的,就是他的纯手工制作技艺。
“别看摘枣制枣就短短个把月,其实要从年初忙到年尾。”王学农告诉记者,生产结束后,紧接着就是枣树修枝,来年开春要拾掇熬浆的柴火,还有枣园的管护打理,“总之就是一年到头都得围着枣子转。”....
王学农坦言,“自己没啥别的本事,但做蜜枣是手拿把掐,自打18岁跟着师傅学手艺之后,就没有和枣子分开过。专业做枣40年,对枣子的感情始终如初。”。
人民日报社概况关于人民网报社英才广告服务合作加盟供稿服务数据服务网站声明网站律师信息保护联系我们...
人 民 网 股 份 有 限 公 司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