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太平镇罗一村利用喀斯特地貌特点,将原本生长在山间碎石里的野果子--红果参发展成为了当地的一项特色产业。而如何让野果子真正变为“致富果”,罗一村又开始在产品精深加工上做起了文章。那么红果参的“下游之路”是否顺利?又面临着哪些亟待解决的困局?带着这些问题,我们的记者也到罗一村进行了走访。
今年,罗一村的红果参获得了大丰收,亩产量达到了150斤,但罗一村党总支书记何德强却怎么也高兴不起来。
何德强说,由于红果参没有被纳入国家卫健委新食品原料名单,无法获得食品加工许可,根本不可能将果汁原浆变为饮品,进入市场销售。这让刚刚准备在产品精深加工上大做文章的罗一村陷入了产业发展的“瓶颈”。那么红果参究竟长什么样?到底能不能制作出供人们饮用的饮品?记者决定先到红果参的种植地了解情况。
何德强告诉记者,2018年开始,他利用当地喀斯特地貌特点,通过林下种植的方式,对野生红果参进行改良,并在2019年试种成功。
经过两年多的发展,目前罗一村的红果参种植面积已经达到了300亩。看着蒸蒸日上的产业发展态势,罗一村也开始了下一步的计划,加工了近16000斤的果汁原浆,如果能生产为饮品,估计价值在100多万元。本想进一步提高红果参的经济附加值,让村民增收致富,却没想到这些果汁原浆根本不能生产和销售。为此,记者也请到了沙湾区市场监管局食品股股长洪康煜,现场“把脉问诊”。
听了洪康煜的建议,何德强通过专业食品成分检测,顺利获得了红果参的成分报告。经检测,罗一村的红果参各项指标均达标,且富含花青素、木犀草素、总黄酮、维生素B2、钙、铁、锌等营养成分,其中花青素的含量很高,约是蓝莓的两倍。但是,仅通过成分报告,是否能进行饮品生产呢?洪康煜也给予了答复。
原来,通过制定红果参的食品安全地方标准,就可以在四川范围内进行红果参产品生产。理清了解决问题的思路,接下来,又该如何逐渐打通消费者对红果参的认知呢?记者也与何德强一起,来了一次红果参的“地推”。
近一个小时的“地推”,不仅让消费者品尝到了石缝中的甜蜜,更增强了何德强做好红果参加工的信心。
采访结束后,记者也收到了何书记的反馈,罗一村经济合作社已经正式向四川省卫生健康委员会提交了立项建议书。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我们一定能在市场上看见罗一村的红果参深加工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