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马的技术通常可以分为两种方式,一种是牧养,一种是厩养。在先秦文献中,关于马的饲养方法的记载非常稀少。尽管如此,我们仍然可以确定在商代时期,就已经有了厩养马匹的方式。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厩养和牧养两种方式一直都并存出现。
秦民族很早就展现出了对养马的熟练技巧。秦民族悠久的历史传统使他们积累了丰富的养马经验。然而在周孝王给非子分配秦地之前,秦民族一直是一个游牧民族,他们没有固定的居住地。
秦地位于今天甘肃省清水县的秦亭附近。这个地区土壤肥沃,是一个适合农业发展的地方。秦民族定居下来后,开始从游牧经济转向农业经济,养马业也从牧养逐渐过渡到厩养。这种转变使得马的饲养更加集中和规模化。
秦人发现通过厩养,他们能够更好地管理和照顾马匹,并提高马的品质和产量,这为人们提供了更多的机会来培养和传承养马的技术。
尽管先秦文献中对马的饲养方法的记载非常有限,但我们可以通过历史和传说中的记载,了解到秦民族在养马方面具有丰富的经验和技巧,这些经验和技巧的积累为后来的养马业发展奠定了基础。
周朝时期,浒渭之间的马匹养殖是当时农业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片地区靠近歧山,毗邻渭水,是周文化的发源地之一,同时也是当时农业的中心之一。那里的土地适宜养马和牛,也适宜种植谷物,且水源丰富、环境优美,无论是牧养还是厩养马匹都具备了良好的条件。
直到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秦国一直采用牧养和厩养相结合的方式来养马。秦朝统一后,还特别设立了六个牧师令来管理专门的牧场“苑面”,这些措施使得秦国的马匹数量大大增加,为秦始皇的征战和统一中国的壮举提供了强大的支持。
浒渭之地的马匹养殖不仅仅是周文化的一部分,更是当时农业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这里的丰美土地和丰富的水源,为马匹提供了充足的食物和水源,使得它们健康成长。同时,马匹的养殖也为周王朝的军事力量,提供了强大的支持,为国家的繁荣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通常养马必须要解决饲料问题,养马的关键在于提供良好的饲料。春秋时期,迫于战争和交通运输的需要,厩养马匹成为了常见的现象。人们会在马厩里喂养马匹,并用饲料来满足它们的需求。
古人的《周礼》中就记录了喂养牲口的饲料的规定,其中提到的“刍秣之式”,指的是喂养牛马的谷物。秦人称之为“秣马”,并用这种方式来喂养马匹。
秦朝厩养马匹与军事息息相关。过去的周人会用饲料来满足马匹的需求,以备战争之用。秦人同样也会训练士兵和锻造武器,同时他们还会给马匹提供上等的饲料。
养马除了用于军事用途外,还可以用来炫耀富贵的生活。如楚庄王就非常喜欢养马,他会给马匹穿上华丽的衣服,让它们居住在豪华的房间里,还会用丝绸来给它们铺设床铺,用良好的枣脯来喂养它们。马匹死后,它们也能以卿大夫的礼仪来入葬。
除了楚庄王之外,其他昏庸的国君也是如此。孟子曾经说过:“厩有肥马,民有饥色。”这句话描述了当时的马匹养得十分肥壮,而民众却面临着饥饿困境的画面。
当时由于长期的战争和土地荒芜,国家的财政开支很大,一些明智的统治者不得不开始节约开支,这些措施就包括减少对养马的投入力度。比如季氏就采取了“妾不帛,马不食”的措施,这意味着他们将减少对妾侍和马匹的供养力度。
泰国自商鞅变法以来,农业经济就得到了迅猛发展,粮食的产量大幅提高。秦始皇时期实行了新的耕种政策,这使得一个农民的劳动可以供养十个人的食物,剩余的粮食还可以用来养殖家畜。
据张仪的夸张描述,那段时期秦国粮食堆积如山。由于秦国的农业经济十分发达,它为养马业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养马的饲料与前朝并无差别,它主要以粮食为主,谷物作为主要的饲料。
在战争和财政的压力下,战国时期的养马业受到了很大的影响,养马的饲料开始无法供应,这使得马匹的繁殖受到了很大的限制。而在秦国,由于农业经济的逐步发展,国家粮食的储备十分丰富,这为养马业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据秦始皇陵马坑中出土的谷子和谷草可知,秦代养马的精饲料主要以谷子为主。每公斤谷米中就含有马匹所需要的营养,如可消化蛋白质90克、钙0.9克、磷3.4克、胡罗卜素1.5克。
谷子和谷草是马匹最喜欢吃的饲料,关中农民一直都把谷草视作养骡马的重要饲料。除了粟米外,秦种植了稻米、小麦、大豆、小豆、糜子等农作物。这些作物都可以作为马匹的饲料,尤其是豆类的营养价值更高,不仅富含蛋白质,还富含油脂。
“粟”一词在广义上指的是各种谷物的总称,这些谷物的秸秆也可以作为牲口的粗饲料。秦代规定每年要上缴珠马的“刍稿”,即用来喂养牲口的饲草。这些饲草被征收用于国家的需要。
秦代养马业主要以禾谷为主要饲料,包括谷子和谷草,豆类等农作物也可以作为马匹的饲料,这些饲料的供应保证了秦代养马业的发展。
秦朝养马的饲料管理也有严格的规定。根据《云梦秦简》的记载,每隔一定时间要给牛马宣领饲料,相关人员在领取的时候不能超过规定的数量。如果超过两个月未领取饲料,过期将不予补发,对于在大田中领取饲料但未设立固定账目的情况,要按照凭证发放。
由此可见,秦代对养牲口的精饲料的保管,有明细账目登记簿和严格的管理规定,违者将受到罚款或其他惩罚。养马的饲料管理有严格的规定,它通常需要分槽单独喂养,且会有专门的人员负责。
从秦陵马厩坑的发掘来看,有专职负责饲马的坐俑。这些坐俑都是年轻力壮的青年男子,稳坐于马前方壁龛之中,俑马同坑埋在一起。此外,秦始皇陵还出土了一百二十余件养马用的陶器、铜器、铁器。
这些马的跟前都有饲草用的大陶盆及供马饮水用的陶罐。有句话说得好,“马无夜草不肥。”大约秦代人也懂得了这个道理,因此养马的诀窍是适应马匹的天性,量力而行,提供适合的寒温饮饲,以保证马匹的健康成长。
秦代养马非常注重定时定量的喂养,这一点甚至被写入了法律中。在《云梦秦简》中记载了驾传马的喂养规定,喂养次数每天不得超过三次。
如果马匹第二天需要驾车,那么它前一天晚上可以额外增加一些粮草喂养。秦代马的喂养是有定量的,喂养次数也有规定,并且可以根据使用情况进行调整。如果马匹驾车的路程较长,回来时还可以额外增加一次喂养。这种喂养方法明显符合马匹的生理需求,对于马匹的健康和长期驯养具有重要意义。
在中国畜牧史上,秦代的养马业一直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它不仅继承了前三代的养马经验,也为后来的汉唐时期奠定了基础。而且秦建立了完善的马政机构,也制定了相应的养马法律法规,这些养马技术和制度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