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开局就是大手笔!这里将建成荆半夏良种繁育基地。”泽桦生态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负责人郭建新指向大棚,“争取12月份开始种植。”。
在这个万亩中药材产业化项目的周边,正悄然崛起多个中药材种植基地。当地负责人介绍,随着种植结构的持续调整,以及中药材在抗击疫情中显现出的积极作用,中药材种植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打开编织袋,抓一捧裹着泥土的半夏,看一看颗粒大小、成色……在朱文台村强波荆半夏种植专业合作社的仓库里,来自甘肃的半夏种植大户赵旭文对合作社负责人陶黎波点点头:“质量不错。”?
从事荆半夏种植10多年,到这里买种子是赵旭文每年的固定行程。“最开始也到其他地方买过种子,但试验下来,还是天门的最好,产量稳定、颗粒均匀、粉质好。”他说,“这次要买8吨左右。”...
陶黎波是渔薪镇最早探索中药材种植的。1994年,陶黎波开始收购、销售野生荆半夏,对半夏有了一定的了解。
2003年,陶黎波迈出第一步。“最开始有很多‘异想天开’。” 他笑着回忆,“挖半夏很费劲,我就想,能不能把种子装在一个袋子里,收获的时候把袋子一提就行了,结果它长都不长。”...
经过反复试验、找资料学习,陶黎波掌握了半夏的种植方法,试验基地从几分田扩大到了几亩田。“只要管理得好,每亩田收益1万元以上不是问题,而且半夏是一次性投入,持续收获。”陶黎波指着基地一块已经成熟的半夏,“那是2015年种的,现在还能稳定产出。”。
2014年,陶黎波成立合作社,开始大规模种植荆半夏。仅朱文台村,半夏种植面积就有500多亩。
以荆半夏种植为代表,渔薪镇中药材产业悄然起步。据镇里2018年摸底统计,全镇中药材种植发展出荆半夏、虎杖、白芨、白芷、黄蜀葵等多个品种,面积达到1723亩。
“农业要增效,必须进行产业结构调整。”渔薪镇锁定中药材这个产业发展方向,有针对性开展招商引资。
今年,该镇引进武汉兴嘉业堂医疗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和湖北泽桦生态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打造万亩中药材产业化项目。
湖北泽桦生态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主要围绕荆半夏做文章,延伸上下游产业链条,将打造生态产业园,发展农旅融合。
“新冠肺炎疫情让大家进一步认识了中医药的价值,荆半夏在天门属道地药材,有地理优势。”郭建新对这次投资信心满满。
“我们第一期就要建1000多亩的大棚,工厂化种植荆半夏。”郭建新说,以后计划把天门的荆半夏种植大户都联合起来,抱团发展,打响品牌,提高竞争力。
在青山村党支部书记徐三华看来,产业结构调整是农业发展的趋势,但对农民来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农村人口老龄化、没技术,也没资金。”!
“兴嘉业堂公司最初在村里流转土地时,很多村民还比较抵触。6月份,公司试种100亩荆半夏,用工70多人次,大家看到了增收的新渠道,现在有90%的村民表示支持。”徐三华说。
潘渡村党支部书记江拜拜同样为土地流转的事忙得团团转。“虽然很多矛盾需要调解,但引进市场主体是一件好事。”她说,近一个多月来,村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泽桦在村里流转了2800多亩土地,村里的两条主要灌溉渠疏通了,生产路拓宽了、还安装了路灯,不少村民已经在基地务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