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兰州2月12日消息近几个月,对于大部分靖远县北湾镇的黄瓜种植户来说,可谓是好事连连。大棚黄瓜的丰收和一直在高位维持的黄瓜收购价格,让村民们的腰包渐渐鼓了起来,有许多村民笑谈:“这是老天爷给咱们老百姓发年终奖呢!”但是这份喜悦中并不包括北湾镇的种植大户王三林。自从去年11月在北湾地区率先引进由靖远县科技局牵头推广的“生物有机肥立体配方施肥绿色栽培技术”以来,王三林的心就没有落过地。从最初的信心满满,到后来的担心,再到如今减产超过90%的事实,王三林不但承受了巨额的损失,还几乎成了当地的一个笑话。
“官方推荐的新技术怎么会导致如此严重的减产呢?”“这其中是不是有其他原因?”近日,本报记者就此展开调查。
2014年9月,靖远县科技局在对“生物有机肥立体配方施肥绿色栽培技术”这种新型农业技术向北湾地区进行推广时,当地镇政府第一时间推荐了北湾镇的蔬菜种植大户王三林,而王三林也一眼就被这种可以不使用传统农家肥的新技术所打动,从学习到参观,再到11月份的播种,王三林和科技局度过了3个月的蜜月期,而王三林的种植区也摇身一变成了“生物有机肥立体配方施肥绿色栽培技术金山标准示范园”。
2月10日上午,记者来到了位于北湾镇金山村王三林的种植园区,在园区门口,一张标有“生物有机肥立体配方施肥绿色栽培技术金山标准示范园”的大型宣传牌竖立在路边,根据上面宣传标语显示,该新技术在不增加投入、不增加劳动强度、不增加管理难度的前提下,采用生物有机系列肥“基肥+喷肥+追肥”立体配方施肥绿色栽培技术,从源头上减少和杜绝农产品“农残”,保证食品安全。
随后,记者来到王三林种植园区的1号和2号日光温室大棚,然而大棚鲜亮的外表并不能掩饰里面的惨淡。记者发现,该黄瓜秧苗的秆径相较传统黄瓜的要细,而且部分黄瓜叶子已经出现了枯黄迹象。提起这一茬黄瓜,有着23年种菜经验的工作人员王权基颇感惋惜,他说:“我种了这么多年蔬菜大棚,可是从来没有见过有一茬蔬菜能长成这样的。”随后,王权基向记者详细介绍了此次黄瓜的种植情况。
王权基介绍,2014年11月,王三林引进了这批新技术后,他们便按照新技术要求流程,进行了栽苗,单这些苗子相对于传统方法种植的长势较为缓慢,秆径太细。直到去年12月初,这些苗子才长到1米多,还不见结瓜。进入采摘季后,这茬黄瓜的产量更让王权基失望,按照今年其他传统大棚的种植情况来看,3天采摘一次,可以收获1300斤到1600斤。然而,他种植的黄瓜,七八天才能采摘一次,长一米的标准棚产量只有600斤左右,其中还有大量的黄瓜外形畸形,无法出售。王权基估计,如果王三林的1号棚按照传统方法种植,仅这个冬季就能收获8万斤左右黄瓜,但在采用了新型技术之后,到目前为止采摘了一个多月,还不到2000斤,而且随着后面长势越来越弱,产量还会进一步下降。随后,记者又走访了其余的大棚发现,在这些种植黄瓜的大棚中,1号棚的情况还是相对较好的,还有个别大棚的产量甚至还要低于1号棚。
根据今年的黄瓜收购市场行情,王权基认为王三林的损失最起码在70万元左右,而王三林则认为,如果拿黄瓜收购价格最高峰的时候来算的话,他的毛利损失最起码在百万元以上。为了挽回损失,目前,王三林已经将其中部分大棚改种了西红柿,所用方法也转换为传统方法,但即使如此,由于已经错过最佳播种时节,王三林究竟能通过此举挽回多少损失还是个未知数。
“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王三林的黄瓜全面减产呢?”就此问题,王权基和王三林均认为,根据新型的生物有机肥立体配方施肥绿色栽培技术,他们在施肥过程中直接放弃了传统的化肥和农家肥,但是事实证明,正是因为他们没有使用传统农家肥,导致肥料中有机成分不足,肥力不足,直接导致了黄瓜的长势缓慢、产量大幅度降低、外形畸形。
记者了解到,在北湾镇其他地方也有村民采用了这种新型的农业技术,但是他们中间并未出现如此严重的减产情况。当地乡政府一位负责人说, 王三林在采用新技术时,完全弃用了农家肥。而其他人虽然也采用了新型农业技术,但期间还是结合了传统的施肥方式。也就是说,他们在种植大棚黄瓜的时候,在农家肥的基础上再增加了这种生物有机肥,只是放弃了原先的化肥等。
随后,记者又走访了部分采用新旧结合的种植方法的农户,农户们普遍反映,虽然当初科技局在推广这种新技术时说了许多新技术的好处,但是农户们在没有看到实际效果前,并没有完全相信,而农户们真正最终选择此种种植方法的原因是“这些生物有机肥有补贴”。正因为如此,农户们才自己选择了新旧结合的方式播种,根据他们的实践结果来看,在农家肥上加施这种生物有机肥,确实能够起到一定效果,黄瓜的抗病率和口感有一定程度的提升。
靖远县科技局杨建庆局长介绍,“生物有机肥立体配方施肥绿色栽培技术”源于日本,目前是靖远县在农业方面的一个重要推广项目。截至目前,该项目已经完成了前期的试验阶段,进入正式推广阶段。在前期试验阶段,他们已经在1350个日光温室大棚里完全采用了这种技术,运用于黄瓜、辣子、西红柿、茄子的种植,并取得良好的效果。目前基本达到了当初预计的效果。
据其讲, 由于北湾地区常年种植黄瓜,再加上大量农药的使用,目前,该地区的土壤质量已经明显下降。同时,农家肥的质量也随着这些年养殖业的发展逐步下降,而这种新型生物有机肥在使用过程中,不但可以对农作物产生作用,最本质的是可以改变土壤本身的质量。正因为如此,他们在通过了一系列的前期调研、论证之后,才决定通过招商引资的方式,将该技术引入靖远。目前,靖远力华农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已经开始在靖远建厂,之前靖远地区所用的此种生物有机肥都是红古所产,技术方面则由靖远县科技局和靖远力华农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提供支持。
根据目前的实验情况来看,蔬菜温室大棚在采用了该新技术后所生产的产品,无论是从口感还是从“农残”指标上来看,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而王三林的遭遇是一次意外,概率不到1%。至于造成王三林所种黄瓜减产的原因,目前,科技局也无法完全确定,最终需要第三方鉴定机构介入才能确定,但靖远力华农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却认为这是由综合因素造成。
杨建庆告诉记者,王三林种植的黄瓜出现问题后,他们多次组织人员对这批黄瓜进行补救,但是效果并不佳。王三林和靖远力华农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为此出现纠纷,科技局也多次从中协调。据其讲,靖远力华农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认为,王三林的黄瓜种植之所以会造成严重的减产,其中含有很多因素。包括:对于新技术的操作方案不到位,长期种植黄瓜重茬造成的病虫害问题,管理上的不规范,以及企业在制定方案时的不完善和服务不到位等问题造成,尤其是栽苗过迟和在追肥阶段追肥不够对黄瓜的生长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
为进一步调查验证, 记者和科技局工作人员再次走访了靖远县一处“生物有机肥立体配方施肥绿色栽培技术”示范园区。据一位来此批发辣子的批发商介绍,采用了新技术的辣子尤其在防病和品质方面要比以往的产品好一点。
记者走访当地的部分温室大棚发现,这些温室大棚里面的蔬菜长势较好,和王三林的黄瓜比相差非常大。其间有部分农户表示,这里的大棚虽然有许多都采用了新技术,但是他们所采用的新技术是和传统方法相配合的方法。通过了解,记者发现,原来他们所谓的和传统方法相结合的方法,和北湾地区其他村民所采用的新旧结合的方法差不多。
杨建庆解释道,生物有机肥也是农家肥的一种,只是比传统的农家肥更加高级,它的主要作用是取代传统的诸如化肥之类的复合肥,所以,在传统农家肥上再施用生物有机肥并不矛盾。如果在前期就加施了传统农家肥,则在施用生物有机肥的后期追肥上就可以适当减量,如果没有,则需要在追肥的时候加量,王三林很大一部分减产的原因可能就在于后期的追肥上。
2月11日下午,记者获悉,通过协商谈判,就王三林黄瓜减产一事,靖远县科技局和北湾镇镇政府以及靖远力华农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协商决定,为了进一步加强对王三林采用新技术的扶持力度,让其有重新开始种植的能力,三方决定暂时搁浅争议,并联合筹措30万元项目启动资金,帮助王三林渡过这一难关,同时也希望王三林在未来对于新技术的操作过程中,能够更加规范,避免因为一些个人原因导致农作物受损。就此,王三林表示接下来他还会继续种植黄瓜,继续采用新技术,但也会效仿其他人,同时施加传统农家肥。但对于30万元的启动资金,王三林并不满意。
“在一项新生事物的推广过程中总是存在着许多的坎坷,只有直面问题,解决问题,在坎坷中不断前行才是我们现在该采取的态度。”当地一位退休官员的说法或许才是解决此问题的根本之道。( 文/图 记者 薛长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