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6日,河北馆陶县农业大数据中心指挥调度平台上显示着当天的天气状况、种植成本结构、馆陶农产品价格等。点开平台上的黄瓜种植区域,选择地块、品种、茬口后,屏幕上便显示出黄瓜在地里的实时状态,光照强度、二氧化碳浓度、空气及土壤的温湿度等数据一目了然。
“通过采集这些数据,我们可以了解农产品的种植、生长、销售等情况,有利于我们做出科学的管理决策。同时,一旦我们在平台上监测到农产品生长数据异常,也会及时告知农户,避免不必要的损失。”馆陶县农业农村大数据中心运营部主任周晓彤说。
近年来,馆陶县充分运用信息技术发展现代农业,推动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小型气象站监测黑小麦长势,植物工厂里的蔬菜空中长……走进馆陶县田间地头,一个个“智慧故事”颠覆着人们对传统农业的认知。
3月30日早晨,馆陶县月青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闫风波在家中通过手机上的微信小程序“馆陶农服”,查看位于东广才村农场内的黑小麦苗情,小程序上实时显示着麦田里的空气湿度、光照、土壤含水量等数据。看到土壤含水量数据偏低,闫风波立刻通知工作人员到地里打开电闸,对黑小麦进行微喷滴灌。
“麦田里装上‘千里眼’,随时随地都能查看苗情,真是太方便了。”闫风波说,2010年起他开始承包土地,大规模种植黑小麦,并在几年后注册了自己的公司。起初,他采用传统模式种植,最累的活儿是到大田里查看苗情,从早上一直到天黑,才能把四五百亩地全部查看完。除此之外,浇地、打药等农活自己干不过来,雇人是常有的事儿,最多时一次要雇五六十人。
风吹日晒的辛苦,以及居高不下的人工成本,曾让闫风波头疼不已。改变,源于3年前馆陶县农业农村局到他这里的一次调研。
彼时,馆陶县依托国家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创建,正在全面推进农业信息化。了解到他的需求后,该县农业农村局依托农业大数据中心,在闫风波的农场内安装了温湿度、光照、土壤墒情等智能化传感器,并对农场内的工作人员进行技术培训。
走进闫风波的一块黑小麦田,绿油油的麦苗长势喜人。田边,一根细长的杆上安装着监控专用的摄像头。“这相当于在麦田里装上了‘千里眼’。有了它,在家中、在出差的路上,都能了解田里的苗情。”闫风波说。
在月青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办公区附近,有一个小型气象站,可以实时监控麦田里的风速、风向、雨量、空气温度、空气湿度、光照强度等气象要素,并将这些数据通过物联网传输到馆陶县农业大数据中心,用户在手机上就可以了解到黑小麦生长的实时数据,并根据这些数据对黑小麦进行科学管理。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健康有机的食品更加追捧。顺应市场需求,闫风波还在麦田里安装了太阳能灭虫灯。在有害虫的季节里,太阳能灭虫灯每到晚上发出紫色的光,引诱害虫扑向灯光。
凭借高科技,闫风波的种植规模很快从四五百亩扩大到1000亩,人工成本和原来相比降低了2/3。由于精细化管理,闫风波种出的黑小麦品质也比原来更高,销售情况更好。
种地轻松了,闫风波把更多精力放在发展二产上。如今,他们公司对黑小麦进行深加工,生产的馍片、挂面、醋等产品在市场上非常受欢迎。尝到智慧种地甜头的闫风波对未来信心满满:“下一步,我们将引进更多的智慧种田设备,将更多的农业新科技用于生产中,提高农产品品质。”?
3月27日,馆陶县智慧农业产业园植物工厂内,一株株翠绿的生菜生长在5层的种植架上,看上去像家里的盆栽。
“我们的生菜是无土栽培,口感更加嫩、脆,市场价格是普通生菜的10倍。”馆陶县智慧农业产业园负责人李建鹏说。随后,他掀开生菜底部的一块板,生菜的根部便展现在记者眼前。由于生长在水中,生菜的根部很干净。“生菜的生长主要靠吸收水里的营养液。”李建鹏说。
记者看到,和传统的温室大棚不一样,生菜所在的大棚通体都是玻璃的。阳光穿过玻璃,这里看上去更加明亮。一排排乳白色的植物种植架以及角落里随处可见的物联网接入设备,让人感觉这里更像是一座现代化的工厂。
“在生菜的种植过程中,我们不打药、不施肥,而且玻璃温室相当于为生菜营造了封闭空间,把害虫以及有害气体隔绝在外面。”李建鹏说。
生菜能够茁壮成长,离不开这里的智慧管控技术。打开手机上的智慧农业产业园区管理平台,李建鹏向记者展示了大棚内蔬菜的智慧管控技术。手机上不仅显示着大棚内的温度、光照、湿度等指标,还有产品批次及溯源码管理、农产品溯源记录、农事农资管理等内容。
“有了这个智慧大脑,我们在手机上就能随时监测大棚内的生产数据。一旦有异常,在手机上就可以操作处理,从而达到精准种植、精准管理的效果。”李建鹏说。说话间,他发现温室内的温度值偏高,于是在手机上直接操作给大棚降温。不一会儿,大棚内的温度就达到了正常值。
现代化的种植设施和技术,让大棚的种植效益倍增。“别看我们这个大棚占地仅1亩,实际产量却相当于五六亩地的产量。”李建鹏指着5层的种植架和上面的物联网设备说,现在这个大棚里除了种生菜,还有莙荙菜等,在市场上很畅销。这里以后还将种植草莓等水果,陆续发展采摘、农业观光游等项目,让这块土地进一步增产增效。
3月27日,馆陶县翟庄村有机黄瓜种植基地的一排排黄瓜大棚内,翠绿的黄瓜长势正好。该基地负责人王鑫在智能水肥一体机上设定好施肥计划后,智能水肥一体机便开始自动给温室大棚内的黄瓜滴灌施肥了。
“这台智能水肥一体机,一头连接化肥桶,一头连接滴灌设备,只需一键操作,便可完成水肥自动配比、自动滴灌。”王鑫说,过去,黄瓜需要多少水、肥,只能靠经验或人工观测,现在则能实现精准监测、预测、按需供应。这种方式与传统灌溉方式相比,能节省水肥30%以上。
随着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数字技术发展,数字经济与农业农村和农民生活的融合不断走向深入。为了降低种植成本,2019年起,王鑫开始陆续改造基地内的黄瓜大棚,用科技赋能黄瓜的种植、管理,大棚内温湿度、水肥浇灌等指标监控和操作均实现了智能化。
走进王鑫去年8月建成的一个黄瓜大棚,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个小气候监测仪,它能监测大棚内的二氧化碳、光照强度等指标。在一些角落,还安装有土壤检测仪和温湿度传感器,可以随时掌握土壤墒情。除此之外,这里还有自动打药、自动放风、自动卷帘系统。
科技助力,种菜省心。如今,王鑫仅通过一部手机就可以管理基地50个蔬菜大棚,浇水、施肥、打药都可在手机上直接操作。大棚内一旦温度变低或变高,自动卷帘系统和自动放风系统会自动启动,温度正常后又会自动关闭。
“对大棚进行智能化改造后,我们的人工成本下降了40%,精准化种植出来的黄瓜品质更高,更受市场青睐。”王鑫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