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日,在惠民县淄角镇千亩黄瓜种植基地的大棚里,一根根黄瓜藤挂被线吊着,又被上面结出的黄瓜拽得绷直。农户郑吉飞听着广播剧,穿梭在瓜藤间,把刚长出来的小黄瓜仔掐掉,让养分都留给快成熟的果实。
郑吉飞的黄瓜大棚实种面积4.3亩,一年收两茬,现在正值收获期,每天都能采摘三四百斤。早上采摘完,郑吉飞便会开车去临近的靠河郑蔬菜大市场销售,里面有不少省内外菜商在等着收购,不愁卖。像这样干净利落地种瓜卖菜,对于两年前淄角镇上的黄瓜种植户来说可不容易。
淄角镇有着悠久的蔬菜种植经验,自20世纪90年代起,当地就开始探索蔬菜大棚种植,黄瓜是其中主要作物。但长久以来,当地农户一直以自家耕地为基础,零零散散地开展种植,而又有相当部分村民用的还是30多年前的小拱棚,每亩净种植面积才0.6亩上下,面积小不说,棚里没有水电,黄瓜的浇灌采摘都不方便。
不仅如此,早年间大棚周边没有专门的蔬菜交易市场,农户需要每天凌晨三四点去棚里摘黄瓜再拉出去卖,下雨下雪的时候路上泥泞不好走,菜商还不来收。分散的种植和没有及时跟进的配套设施,限制了当地黄瓜产业的进一步发展。
为解决“散户耕种难,菜商收不满”的困局,淄角镇发挥党建引领作用,2022年通过流转,规划千亩黄瓜智慧种植示范基地。除了水、电等基础设施配套跟进建设,还修建了贯通南北的黄瓜运输公路。种植基地以招投标的方式,引导并协助种植户建设现代化种植大棚。
作为第一批入驻黄瓜种植基地的农户,郑吉飞回忆,建设一个像他所使用的大型钢结构拱棚,需要投入35万元左右。前期没有这么多资金,当地政府给协调了“省农担”的贴息贷款,综合下来利息不超过三个点,后续的建设便没有了资金压力。
同时他也感叹道,基地不仅提供了配套的基础设施,因为规模达到了一定程度,在周边村民里已经逐渐培养出一批专业工种。黄瓜的栽培养护需要育苗、移植、系线挂秧等诸多环节,每一步都需要大量的人力来操作。现在一部分村民专门负责挂秧,一部分专门负责育苗,农忙时候雇专业工帮忙,不管是速度还是合格率都很高。
2023年,当地政府又投资2000万元完成了靠河郑蔬菜批发市场改造,为种植户和菜商搭建了一个规范便捷的交易平台。黄瓜相较于普通蔬菜作物产量更大,加上买卖方便,郑吉飞的种植大棚每年能产黄瓜10万斤左右,年收入能达到20万元。“只要好好干,两年就能把大棚的本钱赚回来。”郑吉飞笑着说。
为打造“黄瓜之乡”品牌,实现优势产业带动,除完善基础设施外,近年来淄角镇也大力扶持黄瓜新品种引进、生产数字化、智能化以及黄瓜产品加工等产业链延长项目的发展。
目前,全镇黄瓜种植面积10000亩以上,蔬菜年产值10亿元以上,市场日均交易蔬菜量达到30万斤以上,远销北京、天津等20多个大中城市,成为远近闻名的放心菜篮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