葡萄是我国的重要水果,近40年来,我国葡萄产业迅速发展,成为世界第一大产量大国。葡萄规模、产量的迅速增长,也带来了若干问题,如葡萄市场供应量阶段性饱和、结构性饱和并存,果农增收压力大,冬季土地和从业者相对闲置等。挖掘葡萄园种植潜力,想方设法提高单位面积产出和效益,是摆在葡萄产业面前的重要课题。大力探索和推广葡萄园立体复合种养模式是破解葡萄产业发展和振兴的关键选择。
充分利用葡萄园的时间、空间和环境条件,引入适应环境、并能与葡萄生长相互促进的动植物,促进葡萄园经营的多元化,实现生态与效益的最大化。
葡萄园具有土地平整、排灌畅通、肥力充足等特点,有利于发展葡萄采后秋冬蔬菜间套种产业,呈现出稳步的持续发展态势。适合葡萄园套种的蔬菜种类较多,常用蔬菜种类可分为 11大类,主要有甘蓝类、白菜类、芥菜类、绿叶菜类、薯芋类、豆类、瓜类、葱蒜类、茄果类、食用菌、绿肥作物等。例如,豆类蔬菜种类繁多,容易栽种,营养丰富,还有显著的保健作用,在整个蔬菜科类中占有重要地位。豆类根系有根瘤共生,能固定空气中的氮素,有效提高土壤肥力。其植株矮化,管理简单,生长周期短,适合葡萄园套种,尤其是毛豆、芸豆、豌豆和蚕豆等。
全国各地葡萄园因地因时制宜,间作、套种不同蔬菜,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良好,面积不断扩大,种类不断增多,不但增加了复种指数,提高了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而且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减少病虫害发生,增加了休闲观光的元素,较好地实现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
采用平棚架或 V 形篱架种植的葡萄园,可以套种喜阴或者弱光的果树,这样可以充分利用生长空间,如猕猴桃;或者套种与葡萄错开生长季节的果树,这样可以拉长葡萄园作业时间,如草莓。
葡萄-猕猴桃套种模式即在现有葡萄园中套种(间作)猕猴桃,将单纯葡萄园改造成葡萄-猕猴桃套种园,实现两种果树套种双收,或者逐步改造成丰产猕猴桃园。葡萄和猕猴桃整形修剪方式相似,一般为 T 字形,套种模式容易被果农掌握。葡萄-猕猴桃套种模式的操作简便、成本低、见效快、效益高,可有效解决现有葡萄园栽培模式较老、单产增效受限、面积迅速扩张等问题。
葡萄-草莓套种模式综合效益明显高于单一栽培葡萄和单一栽培草莓,虽然套种模式的成本和收入均高于单一种植模式,但是经济效益明显高于单一种植模式。生态效益方面,葡萄套种草莓,可显著降低草莓灰霉病和蚜虫的发病率,减少农药使用。社会效益方面,套种模式可以大幅度增加农业效益和农民收入,也为果园休闲观光提供了条件,有利于技术进步和扶贫开发。葡萄套种草莓还具有多个优势,一是可以充分利用上下空间,二是田间管理、采摘等时间段互不影响,三是草莓较为耐阴。因此,该模式是葡萄主产区可以规模推广的模式。
葡萄园种养结合模式的研究、应用案例较多,最常采用的是葡萄园散养家禽。与之关系紧密的是葡萄园生草技术,在此基础上,开发探索葡萄园套种饲草、绿肥技术和养鸡技术,形成葡萄-牧草-鸡生态循环种养模式。葡萄园养鸡技术最关键的因素是养殖密度和鸡舍设置。建议每公顷葡萄园养鸡 300只左右,选择20 d 左右的鸡苗散养,果园周围架设围网。根据饲草生长情况和鸡苗生长需求,可适量投放谷物。为防止黄鼠狼等可能的危害,可在葡萄园中设置简易的鸡舍。葡萄园种养结合模式,能够充分利用葡萄园下的闲置空间、土地,提高土地、空气、光照利用率。同时,家禽的食草特性可为葡萄园清除危害杂草,鸡粪可以增加果园有机肥,形成循环农业、生态农业,起到改善果园生态环境的作用。
农牧结合、种养结合是在理论上和经过实践证明的生态、高效的农业生产方式。葡萄园立体复合种养模式能够很好地协调发展与环境、资源利用与保护之间的矛盾,形成生态与经济的良性循环,也能够降低农田化肥使用量和生产成本,同时提高农产品品质,实现经济、生态、社会三大效益的统一。在乡村振兴的时代需求下,值得葡萄主产区适度发展。尤其是随着我国农业劳动力成本上升和农业机械逐步普及,加大果园立体复合种养模式开发和推广,显得更为急迫和重要。但从全国各地主推的生产实践来看,葡萄园套种蔬菜、葡萄园套种药材、套种果树和套养家禽等模式各有所长,也分别存在一些实际生产中需要改进或解决的困难。不同区域的葡萄主产区采用哪种或哪些模式,采取哪些发展举措,需要前期做好考察和论证,因地制宜,不可照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