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走访部分受灾村庄,了解农业生产重启情况的一路上,记者听到看到很多农户与洪水抢时间,追赶农时的故事和场景。无情的洪流让辛苦一年的成果付之东流,他们心疼、心酸、惋惜,五味杂陈。然而,祖辈扎根泥土在血脉中刻下的那股坚韧不拔的劲儿,又让他们乐观积极、不愿服输,闪耀着中国农民顽强的生命力和精气神儿。
西青区辛口镇第六埠村位于大清河、子牙河和独流减河三条河流交汇处,拥有适宜农作物生长的肥沃田野。这里村庄秀美,景观宜人,是天津市菜篮子工程基地,素有“京津蔬菜第一村”之称。
“我们地里种出来的菜、瓜、水果都特别好吃,因为这里的土壤品质很好,没有重金属污染,有机质的基底也很深厚。所以当初我创业时,一下子就选中了这里。”李冰是本市城市&农庄项目的负责人。2019年,她承包了第六埠村的9亩土地搭建大棚种起了有机蔬菜。每天一早,她都会赶到地里,和工人一起将蔬菜采摘装箱,运往市区的门店销售。因为蔬菜味道好,她渐渐有了固定了客户群体,开始采取“订单制”的销售模式,为城市里的消费者定制配送蔬菜。
这里有荷塘泛舟,这里有鱼戏莲叶。第六埠村因生态和谐而被农业农村部评为“中国美丽休闲乡村”,并入选第二批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名单。几年时间,李冰的生意渐入佳境。正在她意气风发准备大干一场的时候,一场大雨给她的生活按下了“暂停键”。
第六埠村因水而兴,却也被水所困。三河环抱的地势让这里常常受到水患的影响。今年夏天,台风“杜苏芮”带来了持续多日的降水。河水水位不断上涨。8月1日,国家防总启用“大清河东淀蓄滞洪区”。第六埠村正处于其中,要直面洪水的严峻考验。
“从8月6日开始地里就进水了。然后眼看着水位一点儿一点往上涨,到了10日水位最高已经没过了地里大棚的顶部,估计得有五六米深。”看着洪水淹没了自己数年经营的心血,李冰焦急万分,却又没有办法。她告诉记者,当时棚里刚刚下了秋茬的菜苗,有萝卜、白菜、圆白菜等。不算育苗的费用,仅仅是有机肥和人工费就要损失2万多元,更不要说建设大棚投入的成本了。
眼看着秋茬菜就要打水漂,而客户的订单却也不能耽误。李冰顾不上伤心,只能抓紧时间想办法自救,尽量挽回损失。
“首先最大的问题是地淹了,得先找地!以空间换时间!”她立即着手联系蓄滞洪区之外周边的闲置大棚,然而得到的消息是:“现在大棚特别抢手,很多人在抢”。她急忙赶往旁边的村子,却扑了个空,一个大棚也没抢上。
“就一天时间,感觉所有的棚都要被租出去了。最后万幸的是,我们终于在杨柳青找到了适合地方,租下了5个大棚。”看着从洪水中抢救出来的菜苗被安稳地移栽到地里,李冰揪了很久的心终于放下了些:“菜种下了,虽然可能收获会晚一点,但终于能给顾客们有个交代了。”?
李冰说,遭受洪灾以来,她本来担心无法及时送菜而失去老客户。但是令她感动的是,当了解到这次第六埠村受灾的消息时,顾客们都表示理解,反而劝慰她不要着急,鼓励她渡过难关,让她感到特别的温暖:“洪水无情人有情,真的不是一句空话。”?
到了9月中旬,第六埠村的水终于退下去了。李冰也准备开始着手收拾土地、翻修大棚。然而,错过的农时却很难追回,只能按照“被打乱的计划”顺势而为,尽量挽回损失。目前,最能带给她安慰的是,租来的棚里,各种瓜果蔬菜都长势良好。西红柿绽开花蕾、脆嫩的黄瓜挂满枝头。祸兮福之所伏。李冰是个乐观的人,她始终觉得,困难是一时的,只要不放弃,早晚能迎来雨后的晴天。
茼蒿是第六埠村的主产菜,京津冀地区市场份额占比较高。加上茼蒿为速生叶菜,生长周期短,能尽快收获。所以,李冰租来的大棚里也种上了茼蒿。不久就能采摘上市了。“如果今年茼蒿能卖上好价钱,也能追回一部分损失。”....
此外,李冰还准备增加电商的销售渠道,通过直播带货来拓宽销路。“电商销售农产品一方面可以让利于消费者,另一方面也可以直接反哺种植户,可以将利润更多返回生产环节,用于受损大棚的重建。”。
想要尽快恢复生产就离不开资金的支持。这时,农业保险的“减震器”和“稳定器”的作用就发挥出来了。
农业保险是专为农业生产者在从事种植业、林业、畜牧业和渔业生产过程中,对遭受自然灾害、意外事故、疫病、疾病等保险事故所造成的经济损失提供保障的一种赔偿保险。而保险预赔通常针对出现大灾或某一保户出现重大损失,而且责任明确的时候使用。预付赔款可以让受灾保户尽快恢复生产。
记者从中国人民财产保险有限公司天津市分公司了解到,自洪灾发生后,该公司便第一时间启动了大灾理赔应急预案,简化理赔流程和手续,并开通“绿色通道”,进一步加快农业保险理赔工作。
人保财险天津分公司理赔部黄家华介绍,西青区辛口镇涉农保险出险受损的主要是水稻、玉米、果树等农作物以及农业设施大棚。公司通过卫星遥感技术、无人机航拍、现场查勘等方式,用最快速度确定损失范围、损失程度。水淹后第8天,公司就完成了对辛口镇3个村8000多亩玉米、3600多亩大棚的定损,6700万元预付赔款第一时间理赔到位,来帮助受灾群众开展农业生产自救工作,快速恢复农业生产。
不仅仅是辛口镇第六埠村。此次海河流域洪水也导致天津其他涉农区设施农业和农田受到不同程度的灾害损失。为了尽快让受灾农户恢复生产,天津各保险机构均从快从简启动了农业保险理赔工作。
静海区王口镇是我国北方最大的坚果生产基地,八月下旬正是炒货企业备货生产旺季。为提高对炒货企业的灾后金融支持,农业银行天津市分行静海支行运用“一集群一方案一授权”差异化信贷政策,简化客户申贷手续,提高贷款审批效率,截至8月21日,先后为25户受灾客户完成预授信审批5698万元,全力支持受灾企业复工复产。
在宝坻区,受损失的水稻种植农户也很快收到了来自中国人寿财险天津市分公司的理赔。该公司第一时间成立了应急查勘小组,开通农险绿色理赔服务通道,为大唐庄镇狼尔窝村、董官庄村出险农户提供高效的理赔服务,在24小时内支付完成了首笔台风水稻全损赔付赔款,合计约38万元,给受灾农户送上了一颗“定心丸”。
西青区辛口镇当城村农户高国强每年都会给自己的三个大棚上农业保险。保险金一亩地60块钱,用他的话说就是“买个安心”。这次洪灾,三个大棚都被淹在了水下。当他给保险公司报完案之后的第三天,理赔的7.2万元就到账了。
高国强告诉记者,这些钱他准备用来翻新受损的大棚,看能不能抢在立冬之前再种一茬抗冻的叶菜,为的是赶上年末的节日市场。
“现在就盼着水能快点儿下去。1996年夏天那场洪水咱这儿就淹过,结果冬天之前也抢上了农时。今年雨水比那年大,不过咱也不怕,人定胜天,咱庄稼人照样能把日子拾起来,还能比以前过得更好!”他说。
武清区大旺村村民田光秀趁着天气好,正在忙着晾晒地里刚收回来的玉米。她家的50多亩农田横跨永定河两岸,大堤北面的玉米地基本都被淹了,但堤南的少部分玉米幸运地保住了。
“今年的雨水比往年多,适合玉米生长。所以,今年结的这些玉米比往年品质都好,亩产也比往年要高。”田光秀一边剥着玉米一边给记者算了一笔账:去年一亩玉米能卖1100多元,今年每亩地能卖1600元左右,那就是每亩能多卖500多元。如果水能及时退下去,就还来得及在下霜前种上冬小麦。只要能赶上农时,就不耽误。
“损失肯定是有的。但是咱肯定不能遇上点儿坎儿就撂挑子不干了。农民年年种粮,年年收粮,日子就是这样过来的。”田光秀望着地上的玉米认真地说。
记者从武清区农业发展服务中心了解到,在这次洪灾中,该区部分露地蔬菜、在田水稻,玉米、设施大棚被淹受损,有些田块甚至面临绝收的困境,给当地农业生产造成了较大影响。中心蔬菜服务科科长杨国宁介绍,受灾后,中心抽调了多名专业技术人员,深入田间地头查看受灾农田情况,并邀请农业技术院校专家,针对受灾比较严重的主要作物和重点区域进行技术指导,加快推进补种改种,推进倒茬生产的进度。
离田光秀家不远的黄花店镇杨营村是武清区蓄滞洪区第一个在灾后恢复生产的村庄。8月28日,农民们在重新建起的大棚里翻地、播种、浇水恢复生产的劳动气氛火热。然而半个多月前,这里完全是另外一番景象。洪水淹没了地里的蔬菜,农民辛苦劳动的成果全部“打了水漂”。
天津绿源益农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总经理吴霞告诉记者,村里合作社一共建了298个春秋冷棚和8座日光温室,在这次洪水中80%的棚室都受了灾。棚里种的芹菜、西红柿、螺丝椒、菜花等都被水淹了。眼看即将要收获的鲜菜就这样落空了,大家心里都着实难过。
不能让盼着秋收的村民们失望!水一退,吴霞他们立刻着手抢种一些速生绿叶菜,争取在冬天来临之前让大棚有所收获。
黄花店镇有着30多年芹菜种植历史,是天津市最大的芹菜产区。这里产出的西芹、香芹不仅供应市内市场,还销往华北、东北等周边省市。在抢种速生菜的同时,吴霞他们也想把芹菜继续种起来。
在洪水袭来的时候,吴霞他们不像李冰那样幸运,没来得及把育好的菜苗抢出来。社里的芹菜苗全部损失掉了。而这时,市场上的苗也变得异常紧俏,价格连番上涨,并且很难买到。
没有苗怎么办?吴霞他们顿时犯了愁。就在他们一筹莫展的时候,天津市农科院蔬菜所的农业技术专家向他们伸出了援手。
吴锋是蔬菜所副研究员,也是一名芹菜专家,多年来一直对本市的芹菜种植户提供技术指导服务。他告诉记者,为了帮助杨营村尽快恢复生产,蔬菜所筹集了150亩地的绿叶菜种子无偿捐赠给当地农户,让他们应应急。同时按照灾后的特殊情况,一方面对农户进行了育苗技术的专题培训,另一方面积极帮助他们对接外地的苗源。
大棚修好了,苗的问题也有了眉目,吴霞对于恢复生产的信心也越来越足。在专家的指导下,她为芹菜专门留出了60个大棚,相信随着幼苗的破土而出,原先忙碌的日子很快又会回来了。
其实,不仅仅是吴霞他们,洪灾过后,菜苗短缺是很多种植户都要面临的问题。国家大宗蔬菜产业技术体系天津综合实验站长、天津科润农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蔬菜研究所所长张斌介绍,这次台风影响范围大,市场上的菜苗周转需要一定时间。这时,种植户自己播种育苗是一种有效的自救办法,抢种就能抢收,尽量抢出蔬菜上市的时间。“农户自己育一些,我们再帮忙尽量从市场上调一些,两条腿走路,争取帮助大家能渡过这个难关。”!
在黄花店镇的田间地头,除了忙碌着的农户们和农业工作者,还有来自天津市农业科学院农产品质量安全与营养研究所的科学家们。他们正忙着给洪水淹过的土壤取样,用数据记录这次洪水给天津农业造成的影响。
耕地是人类珍贵而有限的自然资源。耕地质量事关国家粮食安全,其质量好坏直接影响着农作物的收成。研究员陈秋生告诉记者,土壤经过洪水浸泡之后可能会导致一些营养成分的流失。所以需要对灾后土壤进行质量检测和评估,看看氮磷钾、有机质、pH值、重金属等指标的变化情况。
不仅仅是武清区,随着洪水的逐渐退去,他们还要去往本市更多的受灾点位进行土壤样品的采集和检测,形成一套较为系统的灾后土壤监测数据,一方面指导灾区合理施肥,改善土壤结构,因地制宜制定复耕复产方案;另一方面也为后期指导农作物种植提供参考,为农业管理部门决策提供技术依据。
秋天,是收获的季节。经历了洪水的洗礼,蓄滞洪区的土地慢慢露出了曾经的面貌。农业专家介绍,水刚刚退去的土地还要经过翻地、散墒、施肥等过程,才能再次进行耕种。到今年10月中旬,这些土地还能再争取播种一茬冬小麦。预计到明年6月,金黄的麦浪将再次覆盖津郊大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