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广兰,女,1975年6月生,党员,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十三师新星市黄田农场五连职工。朱广兰辛勤耕耘,主动担当,在实践探索中找到了设施农业这条致富之路,从农业“门外汉”变成了精通农事的“土专家”和带领身边人共同致富的“领头雁”。朱广兰曾获全国巾帼建功标兵、兵团劳模、兵团三八红旗手、兵团优秀员等荣誉。
“丝瓜的长势挺好的,这个季节一定要注意防虫……”在十三师黄田农场五连裕丰果蔬种植专业合作社的蔬菜大棚里,朱广兰悉心查看蔬菜长势,提醒大家做好采摘期的管理工作。朱广兰是黄田农场的“名人”,十几年来,她带着连队职工群众一起发展设施农业,走上了致富路。职工群众遇到蔬菜种植难题,她总会帮着解决。“种植大棚蔬菜比种植传统作物经济效益好,农场给我们建大棚,带我们出去参观学习种植技术,我才圆了梦想。”朱广兰说。
2009年,团场出台惠民政策,动员职工发展设施农业,增加职工收入。这项政策和朱广兰的打算不谋而合。当别人还在犹豫观望时,她当机立断承包了两座蔬菜大棚,当年就获益4万多元,比种植10亩葡萄所得的利润还高。
2011年春节,朱广兰发现反季节蔬菜销路和价格都特别好,便决定试一试。可是,反季节蔬菜技术要求高,要控制好菜品和上市时节,这让刚接触大棚种植的朱广兰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可是,她不愿意服输:“别人能干好的事情我也能干好。”正当她一筹莫展的时候,团场为进一步扶持职工多元增收,邀请专家举办农业知识专题培训,提高职工种植技术。朱广兰积极参加每一次培训,同时从连队职工书屋找回关于大棚高效种植技术方面的书籍,一点一滴地学习建设大棚和管理大棚果蔬的知识。向书本学习的同时,她自己也不停地思考琢磨,有时候因为想得太入神,别人说话时她都答非所问。凭着这股韧劲,她当年第一季度每棚就挣了3万多元。
2012年,初步积累成功经验的朱广兰决心扩大种植规模,再承包两座大棚,种植茄子、辣椒、豆角、黄瓜等蔬菜。从品种选择到起垄、盖膜、打穴、浇水、追肥、放风,每一道工序她都不敢怠慢。每天,她要在大棚里仔细查看好几遍,每一株苗、每一颗果的长势,她都尽收眼底。工夫不负有心人,她的4座反季节大棚蔬菜共获收益十余万元。2013年,她更是创造了一棚丝瓜年收益8万元的先例。因为勤劳敬业,因为踏实肯干,朱广兰为自己、也为身后的邻里乡亲成功地探索出一条致富之路。
一人富不算富。通过设施农业致富后,朱广兰主动担当,决心带领身边的人共同走向富裕。她一边在实践中继续摸索成功经验,一边把自己已有的成熟经验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周围的职工群众,并亲自示范种植难点、要点。她还时常到周围的大棚里进行“实地教学”,向大家传授松土、施肥、浇水、预防各种常见病虫害、保产保收等技术,很快便成了深受职工群众信赖的“土专家”。除了种植过程中手把手指导,蔬菜上市时她还忙前忙后帮助职工群众找销路。
家庭困难职工余某美身患小儿麻痹,年近50岁的她承包了120平方米的蔬菜大棚。在了解到余某美家中的情况后,作为丝瓜种植负责人的朱广兰将新品种丝瓜优先安排给余某美种植,并为她提供技术指导。余某美当年收入便达9.7万元。
为了尽快帮助大家致富,朱广兰不仅出力还出钱。自2012年以来,朱广兰已累计为困难职工垫付资金近38万元。眼看着身边的职工群众一个接一个生活好起来,朱广兰又有了新的想法:如果带领大家成立一个合作社,亲自往市场送菜,这样减少了中间环节,既能增加利润,又能让当地的老百姓吃上既便宜又新鲜的放心菜。后来,事实证明,农业合作社的确是一条大家共同致富的好路子。
如今,朱广兰承包了4座蔬菜棚,同时还经营着一家农资店,一年收入能达20多万元。她一手帮扶起来的20多户职工家庭也在稳步增收。在她的影响和带动下,黄田农场设施农业发展迅猛,目前有各类大棚601座,种植山东沾化冬枣、美国火焰无核葡萄及各类蔬菜,年户均增收3.5万元,年创产值2300万元,实现了一个产业带动一方的致富梦。
在做好大棚种植的同时,朱广兰还兼职妇联、工会工作,向职工群众积极宣传党和国家的富民政策和爱党爱国思想,广泛传播劳动致富、科学种植、科技致富的观念,自觉践行民族团结、互帮互助、共同富裕的要求。“大家依托合作社抱团闯市场,蔬菜产业会越做越大。”朱广兰说,她要帮助更多人过上好日子。(责任编辑:黄舒雅 马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