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生是我国主要的油脂作物,然而单产不高一直是制约花生产业发展和农民种植积极性的瓶颈。山东省农科院研究员万书波用四十年时间跟花生“较真”,他带领团队持续攻关,让低产作物突破高产纪录,被授予2019年度山东省科学技术奖最高奖。
麦收前后,正是抢种夏花生的繁忙季节。万书波的团队格外忙碌。今年,他们的目标是突破亩产800公斤。
万书波科研团队副研究员张佳蕾说:“陇上的行距让它保持在25公分以上,所以穴距就是16公分。花生的胚根,尽量让它平放。”东平县彭集镇尹村农民王义华说:“希望多收成,有一个好的结果,这种模式能够成功,推给我的左邻右舍。”在植物王国里,花生是“独一份”的存在——它地上开花、地下结果,在黑暗的土壤中结出果实。但种了几十年花生的农民却不懂这些。为了保证出苗率,种植户每年都会特意选出粒大、饱满的种子,每穴两粒甚至三粒洒下去,然后期待着日后的丰收。然而种出来的花生苗有大有小,小的根本结不了几颗果实,传统的办法不仅没有提高产量,反而造成了种子的浪费。“一穴凭什么非要放两粒?”这个问题在万书波的脑海中思考了很久,他提出一个大胆的想法:通过每穴单粒播种,并适当缩小株距增加穴数来增加花生的产量。
山东省农科院研究员万书波说:“两粒、三粒甚至更多粒,因为它凑成一块就造成竞争排斥。我们就把它由两粒变成一粒,通过群体质量的改善,达到产量的提高。”用上新办法,试验田里的收成出人意料。2014年以来,春花生实收亩产达到752.6公斤,又达到782.6公斤,连续创造了我国花生实收单产的新纪录。花生摘下了三十多年“低产作物”的帽子,乡亲们每亩还减少用种量4000粒左右。目前,这一成果已经累计在全国推广2.4亿亩,增效342.7亿元。
增产不是简单的2粒变1粒,关键是要让单株的生产力充分发挥。奔着这个目标,万书波先后发现了土壤、肥料、根瘤菌三种氮源对产量的贡献,探明了氮磷钾钙和控释肥对衰老与产量的调控机理,于是他牵头制定了高产精量施肥技术指标,并联合化肥龙头企业让这项技术落地。
史丹利农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研发部经理崔然介绍:“把花生的需肥规律给我们剖析的比较透彻,我们史丹利就是把研究的这些理论性的来把它进行一个工业化,工业化之后我们把它变成产品。这次主要是就养分的分配,还有养分的释放周期,我们再做一些详细的具体参数的交流,对产品的一个改善。”!
牢记“给农业插上科技的翅膀”这一重要指示。万书波提出花生全产业链重大技术创新的课题,整合全省产学研资源,解决提高产量、降低种植成本、延长产业链、提高产业效益等花生产业的“卡脖子”问题 。山东的花生种植面积全国第二,但平均亩产只有290公斤,与单产最高纪录还有不小的差距。只有尽快将成果转化应用,农民才能真正实现增收。山东省农科院研究员万书波说:“农民有个经验叫“干不播深、湿不播浅”。我们就根据这个经验,加个生物传感器,调节播种深度。这样就把农民的经验跟高新技术结合起来,这个东西就厉害了。精准化,智能化,播种一次完成,这样750公斤、780公斤才能从小面积的变成大规模了,否则落不了地。”。
今年,万书波提出的花生全产业链重大技术创新课题得到了科技部门的培育和扶持,共同支撑山东花生产业走在全国前列。山东省农科院研究员万书波说:“就是以产业的需求组建创新团队,产业需要什么我们就研究什么,这个产业链条拉长了,有这么多需要做的事,大家伙都觉得干劲都很大,科研才更有活力。”。
想爆料?请登录《阳光连线》()、拨打新闻热线,或登录齐鲁网官方微博(@齐鲁网)提供新闻线索。齐鲁网广告热线,诚邀合作伙伴。
今天,山东多地降雨持续,德州齐河、菏泽巨野等地还降下了暴雨。未来三天,山东多地还有雷阵雨,并伴有7~9级大风。[详细]。
7月1日晚,“百城县长 直播助农”山东专场直播活动走进济宁泗水和德州齐河,两场直播吸引了超1400万网友观看,点赞量近200万。[详细]。
山东省委十一届十一次全体会议举行 省委常委会主持会议 刘家义讲线市通报多起典型问题 滨州一镇党委书记落实工作不力被免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