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九月,硕果盈枝。建设农场第四管理区的一块大豆地迎来了“丰收季”,机收、检斤、入库……新华社记者亲身经历了收获的全过程,亩产564.81斤的产量,是2021年黑龙江大豆平均单产的两倍多。该消息在新华社客户端播发后,浏览量超150万次,网友们纷纷为北大荒粮食生产能力点赞。
“这还不是往年最高产量的地号,今年大豆总产指定能超越去年。”建设农场党委书记、董事长万太文肯定地说。去年,建设农场15.99万亩大豆的平均亩产达451.9斤,高产攻关示范区最高单产581斤,科技园区最高单产604斤,今年作物长势好于上年,他期待着秋收现场佳报不断。
北安分公司以旱田为主,总播种面积520万亩,其中,大豆313万亩。通过全面推广“北安模式”,秋收刚开始粮食产量就超过预期,在大豆丰收的答卷给出了“学霸级”的答案,背后有何“秘诀”呢?
良种是带有根本性的生产要素,也是农业发展的内生动力。近年来,北安分公司坚持“产业振兴、良种先行”这条主线,不断加大大豆新优品种繁育的政策倾斜力度,从资金、科技、人才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积极推进基地建设,不断强化新优品种科研示范、良种良法推广,促进农业增产、职工增收。
秋收前夕,在建设农场农业科技园区,北大荒垦丰种业股份有限公司正在组织相关行业专家对农场引进的龙垦3092大豆品种大面积生产示范田进行现场实收测产。去年,这个大豆品种最高亩产达到604.48斤,创下了黑龙江省第四积温带大豆品种亩产新高。
自2016年开始,建设农场大胆引进优良品种,先后引进试种了“东升1”“龙垦316”“龙垦3092”等22个品种,采取科技园区和高产攻关示范田品种试验、科技示范带小面积种植、大田大面积推广的引选流程,最终筛选出适合本地区种植的具备产量高、商品性能好、抗病性强等多种特点的大豆主栽优良品种3个,为大豆高产稳产奠定基础。
赵光农场在通过国家区域性大豆良种繁育基地认定后,先后投入资金维修新建晒面、修缮农田路、库房等基础设备,治理水蚀沟,进行高标准农田建设,提高良种繁育综合生产能力。同时,农场建立和完善大豆育种繁育体系,采取数字化监测措施,将大豆良种繁育的耕地全部纳入土壤监控,为良种生产过程中科学施肥提供数据支持,全面推进总面积达6万亩、预计可产出优质豆种1200万公斤的良种繁育基地建设,可为农场及周边辖区提供396万亩耕地提供大豆良种,巩固和提升区域大豆的综合生产能力。
襄河农场努力把科技园区建设成为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基地、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基地和良种试验试繁基地。科技园区共承担第五、六积温带国家、省、北大荒集团大豆试验品种200余个,大豆展示示范19个。园区从新技术栽培到良种引进繁育,再到农业有害生物观测、预报等,用直观的示范成果向种植户展示农业新品种、新技术对增产增收的巨大作用,调动种植户更新品种、采用新技术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优良品种是农业科技的核心载体,品种上的每一次突破都推动了农业生产跨越式发展。分公司围绕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条主线,以优化供给、提质增效、农民增收为目标,在引进、繁育、推广绿色生态、优质安全、多抗广适、高产高效以及特殊专用大豆新品种进行着大胆尝试,为区域大豆增产提供不竭动力。
科学技术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深刻影响着人们的生活,也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深刻影响着农业产业的发展。近年来,北安分公司以支撑引领农业高质量发展为目标,高效实施数字农业、积极创新研发、改装农用机械,大力推进“藏粮于技”发展战略,不断挖掘科技潜力,为农业产业发展赋能添彩。
进入深秋,黄昏中的晒场带着几分寒凉。建设农场第四管理区种植户李淑霞与黄亚萍正在检斤,透过她们核对单车重量的吆喝声,种植户们的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农业科技是粮食增产的最大变量,现代农业必须插上科技的‘翅膀’才能腾飞。今年的大豆增产丰收实属不易,是在历史高点上的高位再增产,能够打赢丰产丰收这场硬仗,离不开党的强农惠农富农政策的有力支撑、种植户的辛勤劳动,同样离不开农业科技的保驾护航。”建设农场副总经理唐道光道出了增收的秘诀。
多年来,建设农场在农业科技创新和先进技术应用方面一直不遗余力。在北安分公司各农场及周边推行的1.1米大垄,合理使用耕地的栽培模式在农场首创;秋起垄后春季定量定位分层施肥技术,解决秋施肥肥料易流失问题在建设农场试验成功;大豆全田应用钼酸铵拌种喷施提高蛋白含量技术和其他微肥的利用技术也是在建设农场最早推广……农业新科技为北安分公司大豆高产、品质提高立下了汗马功劳。
为避免农业科技创新出现“水土不服”问题,带来种植风险,分公司在新科技引创上大胆,可在推广应用上却十分谨慎。分公司创建了“科技园区—示范带—大田生产”三位一体科技研发推广体系,形成了科技园区负责科研攻关、科技创新,科技示范带展示成果、辐射带动,大田生产实现全面积应用的科技推广闭环管理流程。15个农业科技园区,平均每年开展良种试种、生产实用技术、农业“三减”及前沿技术等试验示范项目400多项,开展新技术展示、示范项目120多项。977.38公里科技示范带,重点推进分层定位定量施肥、封闭灭草、保护性耕作、秸秆全量还田利用、盲松放寒等技术的标准化应用,成功推广了长水河农场大豆高产综合技术组装、赵光农场大豆新品种展示、建设农场大豆降氮技术等技术,为大豆高产稳产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过去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如今是数字化、智能化。北安分公司正在全域推进“数字农业”平台,重点推进供、种、管、加、销全产业链数字化,从而全面提高农业信息化水平。通过科技创新赋能农业,种植户在家操控着电脑轻轻松松种好地、多打粮已经不再是梦想。
据了解,在科技的“加持”下,去年,分公司大豆平均亩产385斤,高出全省平均单产138.5斤,今年的作物长势好于去年,大豆单产有望再创新高。
近几年,北安分公司不仅坚守耕地数量红线,更在耕地质量上下功夫,通过黑土地保护,实现“藏粮于地”,助力大国粮仓更殷实。
“从土壤颜色、疏松程度,就知道这地肥不肥。”收获间隙,建设农场第四管理区技术员刘恩坪用力攥了攥手里的黑土,手掌展开后,黑土慢慢松散开。
“建设农场大豆一直高产稳产的另一个主要原因是耕地有机质含量不降反增,一般在7.2%~9.8%之间,最高达到10%。”万太文自豪地说。
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自2000年开始,建设农场几届班子始终坚持通过秸秆还田增肥地力。万太文介绍说,曾经农场也经历过管理人员开不出工资、垫支差旅费的窘境,当年有企业以300万元的价格收购大豆、小麦秸秆,在解决眼前困难和农业持续健康发展上,建设农场毅然选择了后者。如今的粮食产量证明,当时的抉择得完全正确的。
多年来,北安分公司一直致力于开展秸秆还田等耕地保护工程,还从示范区建设、工程体系建设、轮作体系建设、农艺措施应用、农机配套应用等方面,全面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扩大深松整地面积,落实轮作休耕任务,深入开展减化肥、减化学农药、减化学除草剂的农业“三减”行动,持续保护黑土地,促进农业节本增效提质,实现农业绿色发展。
此外,分公司还创建了黑土地保护核心示范区,依据地貌、气象、土壤及植被、利用方式、退化强度等因素,因地制宜、综合施策,开展黑土耕地治理修复。通过工程、农艺、生物等多措并举的“组合拳”,遏制黑土耕地退化,改善农田生态环境,提高黑土耕地质量,并形成了能复制、可推广的技术路线与模式。
据分公司农业发展部负责人介绍,分公司的耕地质量较五年前平均提高0.5个等级以上,土壤有机质含量平均提高0.05个百分点以上,从根本上培肥地力,提升粮食产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