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大豆原产国、主产国的中国,2017年大豆总进口量高达9554万吨,金额397.4亿美元,其中从巴西进口大豆5092万吨,占45%;从美国进口3285万吨,占29%。
随着中美贸易摩擦的升级,最近一段时间,我国大豆进口格局发生了一些变化。在人们谈论着大豆贸易的同时,大豆本身这种关乎中国植物蛋白和油脂供应安全的作物及其科研现状,或许更值得人们关注。
上世纪90年代,大豆总产在1000万吨左右时,中国还是大豆净出口国。如今,中国的大豆产量提高到1400多万吨,每年进口总额却超过9000万吨。中国大豆为何会处于这样的境况?
“主要是需求增长太快。”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研究员、国家大豆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韩天富接受《中国科学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过去二三十年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植物油脂和蛋白的需求剧增。大豆是粮食、油料和饲料兼用作物,既能生产人们喜爱的豆浆、豆腐、豆油,又能产生可用作饲料原料的豆粕,市场需求量的不断攀升,导致供求缺口迅速扩大。2017年,中国消费大豆达11059万吨,超过世界大豆总消费量的1/3。
且在加入WTO的谈判中,中国取消了大豆的进口配额,并将进口关税降低到3%,大豆为贸易平衡作出了巨大牺牲。回看国内,土地资源有限,优先保证口粮(水稻、小麦等)的原则一以贯之,即使在与另一种饲料原料玉米的相较中,也是让产量更高的玉米先行。
“据不完全统计,我国超过40%的家庭以大豆油为主要厨房用油。”江南大学食品学院教授金青哲告诉记者。
他解释道,由于原料丰富、工艺成熟,大豆油价格较低;人们生活饮食习惯沿袭,喜欢大豆油的味道。随着健康意识普及,居民消费水平升级,而大豆油推陈出新,通过加工工艺的进步、大豆油品种的增加,满足了不同消费者需求,同时以其合理的脂肪酸配比、丰富的有益伴随物,被越来越多的消费者购买和食用。
金青哲说,“在国际市场上,进口大豆还是大豆油,是可以选择的,但我们选择了大豆,主要还是因为中国更需要豆粕。”!
豆粕,大豆榨油后的副产品、饲料蛋白的主要来源。由于畜牧业的快速发展,仅2017年我国饲料消耗1.05亿吨蛋白类原料中,豆粕就占7230万吨。
“一是大豆本身总产量高,二是豆粕有着较高的蛋白质含量,氨基酸平衡,消化率比较高,当然还有菜粕、棉粕、油菜粕、鱼粉等,但豆粕是最重要、规模最大的饲料蛋白原料。”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研究员张宏福告诉记者。
除了油用和饲用,大豆千百年来都在为中国人民提供优异的植物蛋白来源,豆腐、豆浆、豆面、豆皮,乃至现代浓缩蛋白产业也基于大豆而生。韩天富表示,我国目前拥有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大豆加工业,形成了成熟的大豆食品现代化加工体系。
中国从大豆净出口国转而成为大豆年进口量约占消费量86%的国家,也从侧面反映出中国人饮食结构和生活方式的变化。
从漠河到三亚,从抚远到喀什,都有大豆种植。2017年,我国大豆播种面积为1.17亿亩,位居世界第五;总产量达到1420万吨,位居世界第四。不过,我国种植大豆以高蛋白食用大豆为主,进口大豆则追求高油脂。
韩天富介绍,过去我们曾在北方四省区实施高油大豆振兴计划,推出了不少高油大豆品种,有的脂肪含量达24%,但因土地面积有限,生产规模较小。
“人们对国产大豆的需求日益转向食用,大豆选育方向也转向了食用大豆品种。我国育成的大豆品种蛋白质含量最高的已达50%以上。”他说。
记者曾随国家大豆产业技术体系专家前往目前大豆种植规模大、品质好的两个区域东北北部和黄淮南片。在黑龙江黑河,高产示范田亩产可超过200千克。在安徽宿州,种植最多的是“中黄13”,一个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的高蛋白品种,迄今累计种植面积1亿亩。
“中黄13为中国大豆的稳定发展、粮食安全和农民增收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韩天富评价道,“它曾创黄淮海地区亩产312.4千克的高产纪录。这种广适高产优质的大豆很适合粗放管理,农民在外打工还能收获大豆,是普通老百姓真正所需要的。”。
其实,以“中黄13”为代表的国产大豆也正是消费市场所需要的,共同保障了食用大豆完全自给。“在各种博弈中,依然不忘初心、坚守阵地,为全国人民提供高蛋白优质大豆,是科学家的职责。”韩天富说。
大豆已不是单打独斗的时候了。国家大豆产业技术体系整合力量、稳定队伍、服务生产,从育种、植保、栽培、机械、加工到经济,了解产业链各环节症结所在,发挥多学科协作优势和整体联动优势,环环相扣,成立10年以来不断提升着大豆产业科技创新能力。
科技力量体现在大豆产业的方方面面。如大幅度提高豆油的品质和营养价值上,“以目前的加工工艺,大豆油脂提取率能达到97%以上,但是过高的提油率会让毛油的质量降低,从而影响精炼得率。为了提高毛油质量,新型溶剂的启用是一个非常好的技术手段。针对高质量的毛油就可以采取适度精炼技术,生产出天然营养成分高度保留且食用安全性更好的大豆油。”金青哲说。
“假设养殖业仍沿用过去传统的生产方式、技术水平,恐怕现在中国消耗的饲料量会比目前高出一倍以上。改革开放40年来,我们通过科技、生产和组织方式进步,在中国人均粮食产量基本徘徊400千克的背景下,保持了肉、蛋、奶产量10倍左右的增长,保障了大规模的肉、蛋、奶市场供应。”张宏福表示。
他说道,“目前国内所有的饼粕类资源加起来,仅2000多万吨,进口大豆及加工的豆粕依然是不可或缺的。饲料方面减少豆粕的使用量是有潜力的,但科技也不是万能的,不能盲目夸大,不能搞无米之炊。对于调整饲料配方减少大豆或豆粕用量的技术和方法,应保持冷静,作进一步详尽研究,不能轻易对政策层面及大众造成误导。”....
“是时候重视和发展我国大豆生产了。”韩天富表示。他建议,大力恢复以植物蛋白为主要蛋白来源的生活方式和以粮豆轮作为种植结构的生产方式。
韩天富分析认为,要确保食用大豆的完全自给、维持压榨用大豆的应急供应能力,我国大豆年产量应达到4000万吨以上。
食用植物蛋白是我国的优良传统。有肉之功、无肉之毒,大豆蛋白可以媲美肉类。若国产大豆总产达到4000万吨,人均可在目前基础上净增蛋白6.5公斤,蛋白量相当于每年从肉类获取蛋白量的2/3。况且过腹利用豆粕继而获取动物蛋白已造成巨大浪费和污染。我们为什么不直接吃既营养又健康的大豆呢?
金青哲认同这一观点,“老百姓吃肉太多不见得是一件好事。通过消费结构的调整和改善,减少动物蛋白摄入,虽然尚有一个过程,但这是可以预见的。”....
“一方面,我国地区发展不平衡,还有低收入、低消费的人群,他们需要进一步提高营养水平,增加肉、蛋、奶消费。另一方面若消费的理念不发生重大变革,在吃肉、蛋、奶代表生活更富裕的导向下,我国国民对肉、蛋、奶的总需求量还将增加。”张宏福说。
我国耕地资源有限,扩大大豆种植面积的唯一途径是与主粮作物轮作倒茬。大豆不仅是一种重要的养地作物,而且是作物轮作换茬中最好的茬口,因此,通过粮豆轮作,在适度扩大大豆种植面积的同时,还能改善土壤肥力,实现粮豆持续均衡高产优质,走向良性循环。
韩天富建议,在东北地区(含内蒙古)推行大豆玉米轮作,大豆面积可扩大到1.2亿亩;在黄淮海冬麦区提高麦豆两熟制比例,大豆面积可达0.9亿亩;在南方和西北地区发展多种形式的粮豆间套复种,大豆面积可达0.5亿亩。
这笔账算下来,全国大豆面积可达到2.6亿亩。“考虑轮作增产、优势产区比重提高和品种改良等因素,全国大豆平均亩产可达到155公斤以上,供给能力可达到4000万吨以上,自给率超过35%。与大豆轮作后,玉米单产可明显提升,总产可保持稳定。”他表示。
如果说大豆是近二十年来农产品国际贸易的“先遣军”,为我国经济发展作出让步和牺牲,如今进入“战役”的僵持阶段,是否该给予大豆应有的“军需补给”,提高其“战斗力”和竞争力?
韩天富建议,我国应强化大豆产业支持政策。此外,适时启动国家大豆科技振兴计划,围绕大豆产业关键技术问题进行协作攻关,主要包括高产优质大豆品种选育、大豆绿色提质增效技术研究与集成、县域大豆高产创建、大豆深加工技术提升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