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彩贵州网讯 初夏时节,桐梓县水坝塘镇三会村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基地里绿意蓬勃,生机一片。看着长势良好的黄豆苗,“新农人”刘勇脸上挂满了笑容。
在水坝塘镇三会村,刘勇是家喻户晓的农业种植大户。今年43岁的刘勇在外闯荡了十多年,打过工,种过香葱,搞过水果批发,还跑过运输。2019年,刘勇决定回到土生土长的家乡——三会村发展农业产业。
“我之前有很长一段时间是在种香葱,积累了丰富的农业种植经验,家乡的土地很好,人也很好。”怀着浓厚的桑梓情怀,刘勇回到了三会村。
发展农业产业,有资金、有技术还不够,还得有土地,唯一的方法就是流转土地。在流转土地过程中刘勇又遇到了新的难题,熟地村民不愿意流转,就算流转也不成片。于是,刘勇决定流转撂荒土地,将荒山变青山,截至目前,刘勇已开垦撂荒土地300余亩。
“发展农业产业一定要明白,市场需要什么就种什么,怎么种出来新鲜、受消费者欢迎就种什么。”有着丰富农业种植经验的刘勇有一套自己的种植经。夏季,他的基地种植晚熟鲜食玉米套种大豆,冬季就种豌豆尖、小白菜、莲花白等应季蔬菜,这样交替轮作,地不闲人也不闲。
在他的产业基地里,每天都有工人劳作,翻土、除草、施肥、收获……多的时候二十多人,都是当地的村民。
这几天正是大豆玉米除草时节,叶金芬就在基地里帮忙除草。叶金芬是三会村人,算是基地里的老员工了,从刘勇种植产业以来她就长期在基地务工,工资120元每天,每年务工收入有20000多元,还能兼顾家里种几亩地的庄稼。
“我们感谢他,要不是他回来搞产业我们哪有活儿干,哪能在家门口就能找这么多钱。”对于这份工作,叶金芬十分满意。
其他人发展农业产业都担心销售问题,但刘勇却一点不愁。“我的产品主要销往遵义的两家超市,还有一些卖到批发市场,销路不愁。”?
今年,刘勇种植大豆玉米300余亩,还有10余亩豇豆、茄子等应季蔬菜,下一步,刘勇计划将基地面积扩大到600亩,持续交替轮种的模式,推动产业规范化、机械化发展,带动更多村民增收致富。
返乡创业,筑梦田野。有技能、有销路、能管理……如今的刘勇,已经找到属于自己的路,在广阔的乡村土地上大展身手,变身成为“新农人”为乡村发展注入新活力。(陈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