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部发文大力推进农业生产,鼓励返乡者留在农村创新创业。但,“农业不好做”、“农业不赚钱”等劝告或者忠言经常回绕在我们的耳边。迷茫、迷茫、还是迷茫。
但迷茫之时,我们还需要搞清楚“失败的原因”、“不赚钱的原因”、“亏本的原因”“经营不慎的原因”......
做农业,很多人都把自己的人力成本排除在外。平时说的投入成本基本上是生产资料、农业工具、聘用农业工人、租地等成本。
有一位干农业的老板说他的租地成本占整个营收的65%之多,一旦没有足够的利润做支撑,亏钱是必然的。
或许,这是小农户朋友的经营状态,但大规模的种养朋友也存在同质化经营的现状。比如,搞脐橙种植的、搞大蒜种植的、搞养猪的......
但农业领域的失败案例很多,我们借助农业创业者和经营者的眼睛,挖掘或梳理出如下血泪创业案例,以便总结出经验,照亮前行的路。下面10个案例,希望能炸醒还在农业领域坚持的人们。
易崇良,今年55岁,早前在国企工作,经过商,也失败了。老易在农业领域创业属于第二次,本以为自己是农村人,种地不会有问题。但,同样失败。
2012年,老易率领工人昼夜开荒整地,建沟渠,修便道,他自选的20万棵桂圆小树苗终于落地。但由于天气原因,价值十万的树苗还没成果就已付诸东流。
结论:当前90%的农民都是靠天吃饭,想要规模化经营必须借助智慧农业或者设施农业,避免靠天吃饭的恶果。
2009年,崔大有花费千万元补偿款与人合伙流转了位于山东省滨州市邹平城郊西董镇的1000亩山坡地搞有机种养,并雇了100多个农民,同时还设置了大型饲料仓库、大型青储池、储存地窖,基本上形成了一个闭环链条。
事实上,2011年,崔大有的农场经营迎来了最好的时机。当年的销售额加上政府补贴在600万元以上,农场开始逐步盈利。然而,好景不长。由于他一开始的销售渠道是机关事业单位、国企、银行等单位的团购和福利,2012年底政策调整后市场繁荣不再,加上市场上对有机农产品认知程度不高,因此零售市场遭遇“0销售”。但园区还要经营,崔大有亏着本经营,还要靠卖房补窟窿。
总结:种得好不一定卖得好,对于高品质的农产品一定要建立独特的渠道,比如会员制、预售制,互联网渠道等。
老徐,之前是家具厂的老板,公司营业额超过2亿,但因为整个中小制造业越来越不景气,老徐开始想转型,看好农业领域,于是从种植业开始,在老家承包了土地。为了避免风险,一开始只是试种了几十亩蔬菜,没想到特顺,菜价特好,几十亩就赚了十几万。
老徐认为既然成功了那就全面开花吧,又承包了1500亩全部搞基础建设和种植。没想到,几十亩的销售难度和上千亩的销售难度根本不在同一个频道,卖不出去,没办法。1500亩的蔬菜,要么低价贱卖,要么送人,要么丢弃,这一下子损失惨重,几百万就不见了,没办法只能继续努力。
小宋原来是城市的白领,受政策感召返乡创业,本想做劳务公司,结果在家里承包了农村的30多亩地,听了村干部的话种植四季豆。什么都是摸着石头过河,在前期购买农具上就花了上万元,犁地的人工加育苗种植就花掉了400多个工(一半以上是浪费的)费用大概花了5万多元。然后四季豆需要上木条或者竹条插杆,这又花了接近3万元等。承包土地的租金还好不算贵1万元不到。
小宋本想着会有政府的补贴拿,后来才拿到一亩100元的补助,因为承包土地立项需要300亩以上,否则是不能立项的。
安徽的康玮,硕士毕业后,本可选择留在德国工作,但他选择了返回故乡。2012年10月,康玮联合三位同学在合肥城郊三十岗租下近300亩地和鱼塘,总投入100多万元,开始编织他的田园梦想。
事实也和很多人预料的那样,在农场建起的第一年,一个又一个困难接踵而至,从土地平整、修路,到筛选种子和挑选肥料,不仅有技术难题也有资金难题。
康玮的农场,在种植过程中不使用农药、化肥和转基因种子。他说,虫害不严重的话就尽量不管它,让蔬果自然生长,给虫子吃一点对质量影响不大。然而因为缺乏经验,从2013年到2016年康玮的农场每年都在亏本。
结论:如果跨界做农业,一定要做自己擅长的东西,不擅长的可以交给懂行的人做,比如农技和农田管理等,当然还需要快速学习。
江西籍的刘先生返乡创业,他心想只要把这些荒地利用起来,会大有前途。于是,刘先生说干就干,他把在杭州买的房子卖掉,回到家乡租了300亩地搞起了农业。
这个举动不仅村里人不理解,家人也坚决反对。刘先生不顾家人的反对种起了油茶树,养起了泥鳅,因为这2个项目的都是小打小闹,没有形成规模化,同时这2个项目又属于小众市场,所以,刘先生在两年内亏损了50多万。
受政策感召,2014年12月26日,临沂的张庆修注册了家庭农场,种植桃子。前期,他投资了70多万元,包括土地流转花掉40多万,开垦、修整、翻地等花掉近10万,培育苗木、栽植管理花费10余万元。4年时间,一直在投资,却没见到一分回头钱。一开始是自己的积蓄,后来跟亲戚朋友借钱,再后来是贷款。4年时间,园子一直不见效益。到现在,4年前的2万多元的人工费还欠着。
“很多人知道家庭农场是国家提倡的项目,能看到其中的希望。但实际操作起来,困难重重。”张庆修说,“现在都没有钱投入了,缺资金和技术,真是骑虎难下。”!
原材料上涨、国家严管环保,农资企业掉入经营深渊。兼并、并购事件频频。比如拜耳历时两年完成了对孟山都的收购。
随着中国化工和先正达、杜邦陶氏、拜耳和孟山都的合并,全球农化行业第一梯队格局由六大巨头(先正达、陶氏、杜邦、拜耳、孟山都、巴斯夫)变为四大巨头。同时,国内收购也没有停止。比如,利民股份收购河北威远生物等100%股权,扬农化工拟收购沈阳化工院,中化国际把参股企业江山股份的股权转让给福华科技。
小张34岁,在广东打工多年,小有积蓄,但因常年在外拼搏,家中母亲无人照顾,过年回四川老家,听人说当地政府正在全力支持返乡创业,有补贴资金贴息贷款等优惠政策,于是小张带着几十万积蓄,回乡办厂,想组织当地特色农产品通过网络卖进城市。
然而,让小张没想到产品生产完挂到网上无人问津,各大网站做活动推广,营销经费花了不少,订单却很少,工人工资发放困难,整天愁眉苦脸道互联网是个坑。
老刘是江苏盱眙县旧铺镇旧铺村种粮大户,他原来是做工程的,几年前流转了2000多亩地种粮,每亩每年流转费700元。由于流转的土地都是丘陵岗坡地,土质贫瘠,且经常遇到干旱,前三年粮食产量不高,亏了100多万元。后来他打了抗旱井,抗旱问题基本解决。
2015年,老刘种的小麦亩产700多斤、水稻1300多斤,对于旱地来说,这样的产量已经很不错了,没想到稻子价格下降,虽然丰收了,却没有增收,只是勉强保本。
农业是一个长期投资的项目,奉劝那些想赚快钱的人赶紧放弃,否则会输得很惨。对于,未来农业要如何开局,建议思考如下3点!
因农业行业的特殊性,想要在农业领域寻找到机会,建议农业老板们要以“小步快跑”的姿态进来,并要沉下心虚心学习和经营。
通过小范围试验的方式摸清楚农业各个要素,并且打通各个渠道、跨界的环节,适时嫁接产业思维,做小、做精、做尖。
有人觉得这句话很可笑。其实,这就是农业创业之道。有些坚持是有价值的,但有些坚持是毫无意义的,做农业玩命坚持真的不值得。
目前,做农业80%以上的朋友都是跨界进来的,对农业还是不了解,尤其是那些抱着“赚钱”心态的人。个人建议,熟读国家政策,小步快跑,如果觉得不行,请赶紧走。
毕竟,干农业需要耐心和雄心,但更需要决心。一旦你抱着怀疑的态度进入农业,失败早就埋下了种子。
农业路上,有鲜花也有荆棘,有阳光灿烂的日子,也一定有曲折坎坷的艰辛,需要时刻小心翼翼地前行。做农业,懂农业本身只是基础,怎样放眼全局,迎来最终的胜利,还需掌握8条铁律,不信来看!
凡事要看大势,工业化、城镇化背景下的三农问题,整体呈现人口持续流出、农业劳动力下降、村庄空心化等问题,客观上形成了土地规模适度扩大的趋势,也为外部资金、技术提供了可能。
但千万要注意,农业是一个与政策关联度极高的产业,过去常讲发展农业,一靠政策,二靠科技,三靠投入,如今依然。
比如农业产业政策的调整,从2008年以来,国家为猪肉行业没有少投入,如今生猪肉产能过剩,而牛羊肉整体短缺,所以从今年起到今后几年,牛羊肉产业的加大投入将成必然。
常识出了问题,后果很严重。仅此一点,已让多少投资竞折腰,一些人在投资农业的时候天真地用工业投资的办法搞农业规划,幻想着像工厂一样迅速建厂、调试、生产,不知农业是动植物生命的繁衍,受生物规律和自然气候条件的根本制约,有明显的季节性、区域性和周期性。
没有一个良好科学的规划,是不能做持续、优质的农业的。牛肉没有三年以上是出不了栏的,苹果没有五年功夫是挂不了果的,在铁的自然规律面前,砸钱有什么用。
很多从事农业的人在用工业投资的办法做农业,根本没有想到农地是不能抵押的,农业的长周期对流动资金的占用是惊人的,结果因为资金链跟不上而困死在即将结出硕果的黎明前,让人惋惜不已。
你做农业的地必然是从农民手中流转而来的,不管这个流转是你直接与农民打交道,还是与当地政府打交道,从法律的角度看都没有区别,因为土地归根结底是农民的,你只是流转了一定年限的土地承包经营权。
既然如此,你想完全撇开农民而独自赢利是不可能的,你的工人必须要雇当地的农民,你的配套支持离不开当地农民,你必须学会与农民合作。
联想农业提出的理念,农业要挣钱,但不是排挤农民,而是与农民共赢,褚橙的成功因素之一也是让农民得了实惠。
多少农业企业就因为与农民合作不够,要么重蹈人民公社的覆辙,农民在地里的劳动完全可以让挣钱变赚钱,要么纠纷麻烦不断,整天闹心,难以正常经营。严重的合约全毁,生产经营停顿,甚至形成社会事件,只能黯然离场。
这个问题提出来,好多从二三产业转过来的会嘲笑,农业有营销吗?我承认农业营销的水平很低,实际上目前只有销售,还到不了营销层次,但我必须说农业的销售问题与二三产业有根本的不同。
当你投资一个农业产业时,虽不能说像押宝一样难以猜测,但至少不可能精确预测,多收三五斗的现象在全国各地、在年际间频繁上演,多少相似的情景屡见不鲜。
更要命的是,农业的产出是农产品,是鲜活的,根本没有办法保鲜,注定销售半径有限,在同样的市场条件下,工业品还可能压库待售,而农产品不管什么样的价格必须在最短的时间内销售出去,否则只能翻入泥土变成土肥,血本无归。
于是奇怪的一幕出现了,一个地方的蔬菜只有几分钱,另外一个地方可能正在吃着几块钱的高价菜,却没有任何办法,因为运不到或者运输成本大。
农业企业也是企业,是企业就得有管理。不要以为农业企业就可以低水平管理,或者甚至可以不要管理。农业企业的管理对象最主要的是农民,别忘了,人民公社二十年,从来就没有解决农民的管理问题。
对于劳动密集型产业的设施蔬菜生产而言,一个解决了农民劳动积极性的管理可以让每个大棚赢利惊人,而不能有效调动农民积极性的管理可以导致大棚亏损。更不要说,农业企业管理环节众多,完全是小管理,大效益。
在今年“哀鸿遍野”的生猪市场中,有的生猪养殖场竟然效益不错,核心是管理换来了效益,完全标准化的科学喂养、完全规范的程序免疫、完全到位的疫病防控,节约了饲料、减少病死损失和相关费用,都转化为良好的利润点。农业企业,如今也走过了粗放经营的年代,开始精细化了。
而对于那些土生土长的农业企业家而言,管理就成了土包子与现代企业家的分水岭。事实证明,做农业,小的靠能力,大的靠管理。
有些农业企业家做到几百万、几千万,再也上不去,关键是企业管理超出个人亲力亲为范围,自己累还不松手,一手制造发展的天花板。
如果把农业想得过于传统,一投入可能就受挫,如果把农业想简单了,经营一阵就失败,这样的情形太多了。
再没有比农业传统的产业了,但农民可以传统下去,而企业绝对不能传统下去。因为农民已经兼业化了、已经把务工工作为主要收入来源了。
想做特色农产品,如果产品的宣传、包装、产品质量控制体系没有创新,注定是小打小闹,不仅挣不了钱,可能还要亏损,因为你比农民的运营成本高。
想做传统产业,如果不能把现代科技成果充分应用,不能把现代营销理念良好运用,不能把品牌做亮,如何能在鱼龙混杂的市场中脱颖而出....
同样是在经营农家乐,当大家都在钓鱼、打牌、吃农家菜里打转时,只有那些懂文化内涵、能农耕体验、可享受自然的乡村旅游相对胜出。
到底投资农业为什么?如果要追求高额利润的话,请远离农业,农业做不到。请看看农业上市公司,哪个不是典型的低利润、高市盈!
但农业却是最可永续经营的产业,是人类无论如何也离不开的基础产业,是永远不过时的朝阳产业。但做农业像养孩子,你急不得,总得有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的思想,因为地里的庄稼不因为你急而加快生长。
做好了的农业,短期的回报可能不丰厚,但长期的回报却相当稳定。也像山间的清流,细小却能长久地流淌。
更重要的是,投资农业是一种责任,是一种回报,一种工业和城市在受尽农业农村和农民支持而必须反哺的理性回报,也是一种境界,一种远离喧嚣追求自然重回田园牧歌的人生境界。
风险对于农业而言似家常便饭,不仅种类远远多于工业,而且程度远远大于工业。农业风险可以归纳为5种!
刮风下雨、旱涝冰雹、低温寡照,这些大自然经常上演的现象工业是不考虑的,而农业却实实在在地经受着影响,轻则减产降质,重则颗粒无收。
农民的突然毁约或者合作冲突可能导致生产经营的中断。而从主观上看,还可能遭遇更难把握的决策风险、失败机率较高的技术风险和本领恐慌下的管理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