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风拂过,草浪翻滚,紫色的苜蓿草花开正艳,草香扑鼻。在额济纳旗巴音陶海苏木,500亩苜蓿迎来了今年的第一次收割季。
站在一望无际的苜蓿田里,巴音陶海苏木玛尔兹嘎查农牧民苏军动情地说:“种苜蓿好啊,投入小、见效快,还能提升我们苏木的‘颜值’!”?
“我们刚到这里的时候,地膜满天飞,黄沙每天刮,环境恶劣,种植棉花和玉米导致土壤肥力下降,收成一年不如一年。”苏军说。
巴音陶海苏木位于额济纳旗最南端,这里曾被人们誉为“黄沙遮蔽日,天上不飞鸟,地上不长草”的沙尘暴的发源地。境内丘陵、戈壁广布,植被稀少,雨水资源缺乏,生态环境制约了当地发展。
环境的恶劣,没有击退巴音陶海苏木干部群众的斗志。因为他们知道,这里也是西北地区、华北地区乃至全国重要的生态屏障。这里需要人,更需要留住人的产业。
目标明确,棋子落定。2020年,经过细致考察,巴音陶海苏木引来了“500亩苜蓿示范种植项目”。
种植苜蓿有什么好处?正如苏军所说,首要的就是投入小。苜蓿草的种植十分省心,只需要购买草籽、肥料,每隔一段时间浇一次水即可,大大节省了人工成本。其次就是见效快。当年种植次年就能长到收割标准,而且一年能割3茬,种一次能连续收割六七年。
苜蓿有“牧草之王”的美称,含有丰富的维他命k等微量元素,成分远远高于其它植物。经济效益更不用说,每亩地每次收割可以卖到800到1000元左右,苏军自己拥有160亩,收益多少,一算便知。
最让苏军满意的还是苜蓿的生态效益和观赏价值。苜蓿需水量比其它作物每亩减少五六百方用水,而且苜蓿的根系深,能起到保护水土、改善土壤、防风固沙的作用。同时,紫花苜蓿还是戈壁滩上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最近一段时间就吸引了不少周边住户前来参观。
巴音陶海苏木纪检书记邓玉斌告诉我们,下一步巴音陶海苏木将进一步完善常态化巡查巡护机制,以生态环境保护治理为抓手做好守土戍边工作,稳步推动绿色产业发展,实施苜蓿示范种植项目和苁蓉种植项目,探索发展大果沙枣种植、林果业采摘游、周末度假游、文化遗址游等多个项目的乡村旅游综合体。
苏军说:“从前我们种地就像一场赌博,闭眼种、靠天收。如今市场需要什么,我们就种什么。我种的苜蓿草收割、打包都是机械化运作,供不应求。”现在,苏军还担任集体梭梭林的管护员,计划着今年在梭梭林里种植苁蓉,盘算着后年就能见到效益了,说到这些时,他的眼神中充满对未来的期许。(内蒙古日报社融媒体记者 张兆成 刘宏章 徐跃 李晗 马建荃)...
扫描左侧二维码下载草原客户端,关注更多内蒙古更全、更新的新闻资讯。扫描右侧二维码或搜索内蒙古日报(或直接输入neimengguribao)关注内蒙古日报官方微信。
,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