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的榆阳,大地葱茏,草长莺飞,是优质苜蓿生长、收获的最佳时间。青云镇色草湾村种植紫花苜蓿的梯田上,上河集团湖羊养殖基地负责人正组织农机手抢抓晴好天气全力收割,田地里机声轰鸣,“铁牛”奔忙,奏响了田园交响。
近年来,榆阳区充分利用北纬38度“黄金带”区位优势,围绕建设“中国草业明珠”目标,探索推广多元化饲草种植模式,大力发展以紫花苜蓿为主的多年生、青贮玉米为主的一年生饲草,做足“小草”文章,唱响“产业”之歌,绿了大地富了群众。
榆阳区被确认为全国优质牧草最佳种植带,发展饲草产业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2019年之前,榆阳草产业长期处于“小、散、弱”状态,饲草种植规模小、产业散、技术弱,远远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牛、羊等草食家畜发展需求。针对这一发展“瓶颈”,2019年,榆阳区出台了《加快发展优质饲草产业的实施意见》,将优质饲草产业确定为农业主导产业之一,以非常之举谋划全区饲草产业发展,明晰饲草产业发展路径和举措。
4年来,共安排资金1亿多元,采取“2311”的方式,对“两草三队一库一灌”进行补贴。到今年,全区高产优质苜蓿留床面积稳定在10万亩以上,其他饲草种植面积稳定在20万亩左右,先后补贴饲草储备库8万多平方米,拥有饲草加工服务队25个,已形成以苜蓿、青贮玉米种植、收获、晾晒、加工、储运、销售“一条龙”产业格局,产业发展势头强劲,饲草产业对草食家畜的贡献明显提高。
“‘2311’中,‘2’就是对多年生、一年生饲草分别进行每亩500元、400元、50元的补贴;‘3’就是对大中小型三类饲草加工服务队进行200万元、40万元、8万元的补贴;两个‘1’是‘一库一灌’,就是饲草储备库和水肥一体化灌溉设施分别按平方米、亩给予150元补贴。”榆阳区林业局分管草产业的负责人介绍,领导重视、政策支持、补贴扶持大大激发了企业、合作社、种植养殖大户的信心,榆阳区饲草产业高质量发展得到前所未有的推动和提升。
小纪汗镇大纪汗村沿榆乌路整合出5000亩土地,集中连片种植紫花苜蓿和青贮玉米,该村党支部书记蒋文东介绍,村集体经济股份合作社采取“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机合作社+农户”模式,由好禾来草业公司技术指导,新中盛集团订单种植、保价收购,农机合作社作业服务,种植户日常管护,农户人均收益可达4600元。
通过几年的发展,榆阳区已因地制宜形成四种饲草种植新模式。在北部草滩区,引导好禾来草业、新中盛农牧、上河湖羊等公司,金鸡滩、大纪汗、补浪河等村级集体股份经济合作社规模化、产业化发展饲草产业;在南部山区,引导群众流转宽幅梯田、撂荒地种植本地苜蓿,涌现出青云色草湾、古塔王家峁则、鱼河李家沟等整山推进、集中连片的种草大户;对长期撂荒的盐碱“草皮滩”,稍加整理改良种苜蓿,已在补浪河乡省不扣村、巴拉素镇新庙滩村改良种草2000多亩,既解决了种植养殖户种草“无地可种”的现象,又激发了“沉睡土地”的活力;在人口外流较多的东南部山区,对25度以上非基本农田坡耕地,高标准、高质量实施退耕还草,实现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双赢”。
一大批规模化、专业化、机械化、集约化的草业龙头企业和积极种植高产优质饲草的村级股份经济合作社、种草大户,带动了更多集体经济组织、种草大户发展草产业,先后培育草业合作经济组织170多家、种草大户近千户。
“一次种,只管收。如果说种苜蓿能赚钱,种苜蓿养羊更赚钱。在新推开的宽幅梯田、在立地条件不好的非基本农田坡耕地、在人口外流撂荒的非基本农田种苜蓿,是贯彻新发展理念的生动实践,不仅守护了生态环境的‘被子’,也让农民赚到了‘票子’。”青云镇党委书记刘春林说。
“我们村共种植高产优质苜蓿1700多亩,今年迎来盛产期,亩均年可增收1700—2000元。”补浪河乡补浪河村党支部书记席玉喜高兴地说。
“优质饲草引种试验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近两年,我们立足榆阳草业发展现实需求,先后引进紫花苜蓿品种30个,青贮玉米品种11个,菊苣、早熟禾等牧草品种32个,在榆阳不同地类分区域试种,初步筛选出适合榆阳种植的8个高产优质苜蓿新品种、10个高产优质青贮玉米新品种,并向种植户推广种植。”中国农业大学教授、国家牧草产业技术体系岗位专家王显国说。
早在三年前,榆阳区就与中国农业大学签订了草业科技合作协议,达成举办草业发展高端论坛、组建国家级科研平台、实施科技攻关项目等多项合作。几年来,共合作探索试验了“冬黑麦+青贮玉米”复种、“燕麦+苜蓿”轮播、“青贮玉米+拉巴豆”套播、“苜蓿+青贮玉米”间套种等模式,提高区域饲草产量,推动全区饲草品种和技术多元化发展,有效遏制种植区土地沙化退化,实现“锁风沙、治盐碱、改生态”的目标。
薛亮飞是试种“冬黑麦+青贮玉米”一家合作社负责人,在6月份召开的“草产业高质量发展科技支撑项目试验示范基地现场观摩会”上,他主动“以案推荐”。他介绍,仅冬黑麦一茬,每亩就可增收600—700元,黑麦收割后随即复种早熟青贮玉米,虽然迟种半个月左右,但只要水肥管理及时,秋季收获青贮玉米产量不受影响。与会种养企业、大户纷纷为榆阳饲草能实现“一年两作,一年两熟”竖起大拇指。
试验“冬黑麦+”为什么要在北部风沙草滩区?榆阳区林业局局长秦刚介绍,冬黑麦的一大优势是不争农时、不与主粮争地,能够提高土地利用率,满足养殖业需求。另一方面是生态因素的考量,为了减少冬春风蚀危害。
“一年两场风,从春刮到冬”曾是榆阳风沙肆虐的写照。经过多年治理,榆阳实现了“绿进沙退”,但是冬季的耕地,依然经受着风沙的侵蚀,成为春季沙尘天气的来源之一。据监测,冬黑麦覆盖的地块,春季输沙量明显减小,与玉米秸秆留茬田相比,黑麦田的同期输沙量可减少80%以上,具有防风固沙、保护土壤的强大生态作用。
此外,近年来,该区还密切与北京林业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榆林学院等院校合作,开展饲草品种试验研究,破解饲草种植过程中重茬减产、土壤肥力下降、饲草品质欠佳等问题,推动饲草品种和技术多元化发展。
发展饲草产业,是加快草食家畜发展的前提和保障。据统计,2022年底,榆阳区羊子饲养量183万只,牛饲养量近8万头,据测算,“榆阳草”远远不能满足蓬勃发展的“榆阳养”。下一步,榆阳区将持续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瞅准“一个目标”、用活“四块地”、打好“三张牌”,支持饲草产业高质量发展。
据了解,瞅准“一个目标”,就是把榆阳打造成为集种草、加工、销售为一体的长城沿线风沙区饲草集散中心。用活“四块地”,就是探索在盐碱草地生态改良种草,在天然牧草地发展人工种草,在南部山区撂荒地退耕还草,引导种养大户“草薯轮作”循环种草。打好“三张牌”,就是围绕乡村振兴,以草业明珠科普游、绿色田园观光游、人工草地娱乐游为依托,打好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牌;与科研院所合作,在草畜产品、苜蓿精深加工方面进行科研攻关,打好“榆阳苜蓿”牌;将榆阳建设成为陕北地区优质饲草供应区,喊响唱亮榆阳“中国草原明珠”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