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月前,孟建的1100多亩苜蓿收了第一茬,大部分已被周围的奶牛养殖场买走。看着苜蓿销售这么好,孟建心里异常踏实,觉得自己走对了路,找对了人。
孟建曾长期在济南打拼,2013年回到老家——山东汶上县杨店镇流转了近千亩地,注册了家庭农场,做起了农场主。
“说实话,开始我只想通过流转地,解决几个亲戚的工作问题。”孟建说:没想到,农场发展越来越大,从开始的不到1000亩扩大到2200多亩,不但几个亲戚天天忙得团团转,忙得时候还得雇用300多人帮忙,孟建也几乎彻底放弃了济南的生意,把全部精力放到了家庭农场上。
和大多数人一样,孟建开始把农场的大部分地用来种粮食,少部分用来发展经济作物。“如果让长期种地的老把式,种这几百亩粮食可能赚钱。”孟建说,“像我这种用管理工厂的模式来管理农场,人力成本高,种植技术水平又低,所以,两年粮食种下来,根本就没赚钱!”。
正因为这样,孟建打算放弃种粮食,选择适合大面积种植、机械化操作、效益相对稳定的项目。北上南下好几趟,省内省外跑了不少地,孟建最后找到了省农科院农业可持续发展研究所研究员盛亦兵,走上了粮改饲之路。
苜蓿有“牧草之王”之称,要种好并不容易。好在,孟建遇到了盛亦兵——国家牧草产业技术体系东营综合试验站的站长。盛亦兵多年在东营指导苜蓿种植的经验和对苜蓿多年研究的成果,给孟建帮了大忙。在品种选择上,盛亦兵结合当地水土条件,帮孟建选了鲁苜1号和鲁苜18,并且对整地、播种、施肥、除草等全过程进行指导,最关键的是“适时收割”。盛亦兵说:同样的苜蓿品种,在黄河三角洲地区,初花期收割最好,但在鲁西南地区就必须在孕蕾期收割。除了农科院提供的全套技术,这一年,孟建又购买了大型拖拉机、苜蓿收割机、晾晒机等机械,花进去100多万元。
第一茬苜蓿收割后,自己种的苜蓿怎么样?孟建委托盛亦兵拿样品到农业部食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济南)进行了化验。结果令孟建和盛亦兵非常高兴:苜蓿蛋白含量达到了21%,粗纤维含量32.8%,远远高于国家一级草标准。
那么,种植一亩苜蓿年效益能达到多少呢?孟建扳着指头说:苜蓿播种一次,可以连收6年,如果夏秋之间无连续阴雨天气,一年可以收四茬;一亩地一般情况下能收苜蓿一级草1吨,二级草0.5吨,按现在的市场价格,每亩毛收入2500元左右。除去耕地、收割、水肥、人工、流转费等成本,每亩收益至少在八九百元以上。
去年秋天,孟建的1100多亩玉米,都亏了本。虽然办家庭农场,做好了三五年不挣钱的思想准备,但当时还是“觉得自己比掉到泥坑里还惨”孟建说,今年收了苜蓿,觉得自己终于从泥坑里爬了出来。
第一茬苜蓿收获销售情况这么好,让孟建进一步明确了自己家庭农场的发展思路:把牧草作为自己的主打产业,进行产业链的延伸。前段时间,他在盛亦兵的帮助下,从省农科院畜牧所找到了一个适合自己的项目,打算以后不仅供应苜蓿干草,同时以苜蓿草为原料,加工饲料,做蛋鸡饲料和宠物粮。
自小在农村长大,又回到农村再次创业,三年来,孟建有不少感悟。“首先,不能贪大求全!”孟建说:要长久发展就要找到适合自己管理水平的规模;其次,要发展符合当地需求的产品;再次,一定要充分借助外部的科技力量,争取机会与科研院校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