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桑戈尔总统看到中国援助塞内加尔的农业专家同当地人民一样劳动、一样满手泥巴,非常感动。今天,中国专家仍在田间地头,同塞内加尔兄弟姐妹一起切磋水稻和蔬菜种植技术。友谊在两国人民心中扎下了根。”日前在塞内加尔《太阳报》发表署名文章,如此动情讲述中国援助塞内加尔农业专家组的故事。
自2006年以来,已有6批中国农业技术专家组常年扎根地处非洲最西端的塞内加尔,为当地农民培训先进农业技术、引进优良品种。访问塞内加尔期间指出,中方愿继续秉持“授人以渔”的理念,扩大、深化同塞方合作,增强塞方自主发展能力。在塞内加尔官员和民众看来,中国农业组多年来不断为该国农业发展带来新技术、新理念,更重要的是中国援助“授人以渔”,为塞内加尔农业发展带来了真正的帮助。
中国援塞农业组蔬菜基地位于塞内加尔首都达喀尔郊外的桑加勒卡姆村。走进基地大门,大棚整齐排列,种有不同作物的菜地错落有致。
根据中国和塞内加尔两国政府2017年2月换文规定,中国政府同意承担援塞内加尔第六期农业技术援助项目,具体实施任务由中国种业企业隆平高科承担。随后,一支由7名专业技术人员组成的中国农业技术专家组来到了桑加勒卡姆村。他们都是种菜高手,但到了塞内加尔,他们的任务却不只是把菜种好。如何把中国专家组带来的示范效应最大化,是中塞双方共同思考的问题。“这里主要是小农生产,农民的力量很薄弱。只有把先进技术和品种带给农民,才能让农民对未来更有信心。”塞内加尔农业部农业多功能中心主任荣·法勒对本报记者说。
一年多来,中国专家组不断给当地农民带来“惊喜”。空心菜原本是塞内加尔没有的蔬菜品种。专家组搞了扦插空心菜试验后,不仅菜长得好,而且在当地市场上还很受欢迎。于是,基地的空心菜很快被一“抢”而空,远近农民都开始搞起自己的扦插试验。
迄今为止,专家组已经分批种植近20种当地常种蔬菜品种,展示10余种中国蔬菜品种。农业组种出来的蔬菜鲜嫩、品相好,深受当地人喜爱。西红柿就是一例。长期在非洲从事农业援外工作的陈华早说:“这里很多种子从法国进口,不过专家组带来的西红柿品种明显比本地品种好。现在塞内加尔官员已经明确提出,希望能引进更多中国种子。”....
当地菜农亚达因为住得离专家组基地近而交了好运气。有了专家们的技术支持,亚达牵头的种菜互助社越办越红火,现在已经有了20多人。“中国农业技术专家组帮我们打开了眼界。现在收成好的时候,一个月能挣到25万西非法郎(约合人民币3000元)。”亚达告诉记者,这个数目在当地已经是不错的收入了。
为了服务更多像亚达这样的普通农民,专家组想了很多办法。先是和当地农学院等机构建立联系,每个月邀请至少五六个团组走进基地参加培训。同时,专家组专家也定期前往塞内加尔各地农场、农村示范点、农业协会,把中国技术带到田间地头。因为援助有实效,中国专家组在塞内加尔引起了更多关注,一些其他国家驻当地使节以及联合国粮农组织驻塞代表、世界银行驻塞代表处经济学家等都曾走进专家组基地参观交流。
“之前种了一个大棚的黄瓜苗子,第二天全死了。”组长周建鹏说,“后来发现,原因出在根线虫。于是就对症下药,一是进行土壤消毒,二是在边上种上两排小葱,靠气味来驱虫。”在不断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专家组为当地农民积累了真正用得上的经验。像玉米宽窄行栽培、火土灰育苗等一系列不花钱、少花钱的技术,正是最受当地农民喜爱的技术。
然而,要让中国技术真正为当地人所接受,却少不了碰撞与交流的过程。黄瓜打蔓就是一个例子。有时候黄瓜叶片长得太茂盛,反而不结果,于是就需要整枝落蔓。当地工人看到好好的黄瓜叶被剪掉,很不理解。最后,还是要靠效果说话。“看到藤上挂满黄瓜,当地人没有不服的,回到自家地上也都开始剪枝。”首次参加农业援外任务的刘旭东笑着说。
打药是另一个例子。当地一些农民认为农药越多越好,打药时习惯每样掺一点。碰到生物农药,起作用的是里面的微生物,和其他化学农药混在一起,反而把微生物杀死了。于是,专家们就从头开始讲,帮助农民彻底理解其中的原理。正是在不断交流的过程中,中国专家收获了信心,也和当地农民结下了深厚友谊。
刘旭东对本报记者讲述了自己在基地最感动的事。专家组聘用了20多个当地工人,多数住在基地周边。晚饭后,专家组的同事外出散步,有时候会走到工人家。“他们的居住条件十分有限,见我们来了,马上就去邻居家借凳子。我们回家时,他们会自发陪我们走回基地。天黑了,他们不放心我们自己在路上走。”....
中国专家说,最高兴的时候是自己的工作受到当地民众的认可。“基地试验种植的黄瓜、甜玉米获得好收成时,当地人比我们更兴奋。年轻人会围着黄瓜、甜玉米不停地。”周建鹏说:“不久前去塞内加尔农业部开会,农业部长对我说,‘很多问题,我们想解决已经有很多年,缺的就是像你们这样的指导’。工作得到认可,真让人有一种成就感。”。
在中国专家组基地,当地工人胸口都佩戴着“中国援外”的标牌。在他们看来,自己不是在普通农场劳作,而是在从事着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
虽然农业人口占总人口70%以上,但塞内加尔农业发展水平滞后,粮食不能自给,农田占可用耕地的比例只有30%,技术短板和理念差距反映在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塞内加尔官员告诉本报记者,除了带来新技术、新品种,专家组也是展示中国农业发展经验的窗口,激发了他们对本国农业发展未来的新思考。
安达是塞内加尔国家教育资源中心主任,负责着一个千人培训计划的实施。此前,他将自己的学员带到了农业组。“这些学员都是我们国家拥有高学历的年轻人,接受能力强,有热情。他们到这里学习,有助于国家农业技术的快速发展。”他如此解释自己的初衷。“访问后,塞中合作的框架更加完整,农业合作也将迎来更多机遇。”?
31岁的马利克是金融学硕士在读生,此前随安达带领的培训班参加了农业组培训。他告诉本报记者,自己对农业投资领域很感兴趣。“中国专家组带来的不仅是新技术,也有新理念。生产、收割、储存、加工、销售,价值链越完整,效益就越大,这样的理念对于塞内加尔来说,是全新的。我们需要这样的新理念来摆脱贫困。”....
荣·法勒进入农业部之前,在基层当过农业技术员,对塞内加尔农民的需求有着切身体会。“中国有这么多人口,早就实现了粮食自给自足,这正是需要我们学习的地方。塞内加尔的农民很勤劳,但如果按传统方法生产,在今天很难维持生计。”他告诉本报记者,“对塞内加尔的访问,让更多塞内加尔人关注中国的发展经验。”....
推广大棚技术,解决当地雨季难种菜的困难;试验新花生品种,解决当地花生籽粒小、产量不高的问题……多年来,通过不断带来“新东西”,中国专家组为塞内加尔农业发展发挥了实实在在的促进作用,也用行动书写了中塞友谊的美好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