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后,密林层叠的贵州省岑巩县凯本镇凯府村朗梅组格外清新,群山掩映下的片片野生黄精种植基地郁郁葱葱。伴着阵阵清脆悦耳的鸟鸣声,农人们拽起一簇簇蓬生的杂草,一株株黄精生机焕发。
一条进村毛毛路,一条难逾的湖溪河。5年前,不便的交通,曾将凯府人的“出路”和“财路”阻断在了大山深处,全村是凯本镇的产业“空壳村”和经济落后村。
荒山坡变“绿色宝库”,穷山沟变产业强村。这,是一株野生黄精和一群勤劳的“银发族”在好政策的“加码”助力下共同奏响的一曲生态资源“变现”“命运交响曲”。
“凯府一河隔两坡,出行肩挑背又驮,最愁春夏河水涨,读书娃娃难过河。” 凯府村地处武陵山余脉,境内群山绵延,山高谷深,湖溪河将全村一分为二,全村8个村民小组年年遭受着洪灾的威胁。
“稍微下点雨就上不来。 ”村民腾召前居住的朗梅组位于半山腰上,曾经,下雨天也是出行的“拦路虎”。
凯府村森林覆盖面积78%,这里气候温润,土质肥沃疏松,独特的气候条件和地理环境孕育了丰富的野生黄精资源。黄精,又名“老虎姜”“爪子参”,是一种药食同源的中药材,具有补气养阴、健脾、润肺、益肾等功效。
“以前给别人干一天活才5块钱,而我们一天能在山上挖四五十斤野生黄精来卖,四五毛钱一斤,一天有20多元的收入。”靠着大自然的馈赠,腾召前熬过一个个苦日子,也铭记了一个个心酸过往。“天亮出发,天黑才回到家。”腾召前说,以前的冬天,一到赶集日,就挑着100多斤野生黄精到集镇上去卖,换来的钱又买来肥料挑回家,一天有五六个小时在路上,来回需要走20多公里的山路。
种烤烟、养山羊、养石蛙、外出务工。腾召前不断地和命运较量着,却始终找不到一条就地生财的好出路 。
借助脱贫攻坚的春风,2016年以来,凯府村旧貌换新颜:水泥路穿村而过,连通各家各户;三座桥凌驾湖溪河上,出行畅通无阻;一盏盏路灯,不仅点亮了漆黑的夜空,也为腾召前照亮了前行的方向。
“路好了,肥料可以用车送到家,老板都是上门来收购野生黄精。”2016年,54岁的藤召前,将从深山挖来的野生黄精移栽到田间地头进行家种。从3亩黄精种植3年收入五六万元,到一亩黄精种植四年收入六万元。现在,已经掌握了种子繁殖、育苗移栽、田间管理、防治病害等操作流程和技术要点的藤召前,野生黄精种植面积已经从2016年的3亩增加到了50亩,真正将“山中宝”变成了“致富宝”。
通过发展野生黄精产业,腾召前家已在县城买了商品房,并带动朗梅组90%以上的人家种植野生黄精340亩,其中套种油茶260亩,产业已成为了乡村振兴的“硬核”支撑。
“我的12亩野生黄精有7亩是开垦荒山种植的,有4亩地明年就种满四年了,可以卖钱了。 ”除草、施肥、管护......一年四季都在黄精基地忙活,眼见着自家昔日的低丘荒山“点绿成金”,77岁的周明忠累并快乐着。
深山黄精变产业“黄金”,撂荒地变“聚宝盆”。如今的变化,也有村委会副主任、党员文散忠的一份功劳。
文散忠是村里将野生黄精从深山“老家”搬到田间“新宅”的产业带头人之一。经过5年的摸索实践,文散忠已经从野生黄精种植的“门外汉”变成了“土专家”,成为了带动全村野生黄精产业发展的“领路人”和“操盘手”。
“我们的野生黄精种植分散,大家换工互助、技术共享、统一销路,管理好了,一般栽种四年后,一亩地有四五万块钱的收益。”文散忠说,野生黄精经过培育家种后产量高、品质好,为了让村里的野生黄精产业不“卡”在销路上,我们村里和政府积极配合把销路找好,目前全村种植的野生黄精供不应求,今年村里又增加了100多亩。
“种野生黄精比种任何农作物都划算,我们只管一门心思做好产业管理。” 周明忠说,现在村里交通方便,发展产业技术有人带、销路有人找、收购上门来,我们自己也要更加勤劳努力,今后的生活才会更好更幸福。
头雁引领,群雁翔集。现在勤劳致富在全村蔚然成风,村里50岁以上的老年人一年四季都忙碌在田间地头,用辛劳的汗水将一个个荒田荒土浇灌成了“绿色提款机”。全村形成了年轻人外出务工赚“快钱”、老年人在家管理产业撬动“夕阳经济”、老少携手共谱“致富曲”的良好氛围。
按照“党支部+村合作社+农户”模式,目前,凯府村以朗梅组为野生黄精种植核心区,开挖荒地100多亩,全村共发展黄精400亩,涉及农户70户,全村带动发展种桑养蚕400余亩,杂稻制种200亩,油茶300亩,猕猴桃80亩,全村实现了产业到户全覆盖,走出了一条品种多元、特色鲜明、规模效益增长的绿富双赢之路。
“无论是修桥还是修路,村民们不仅主动帮忙搬运材料,还准备丰盛的饭菜,感谢路桥工人们的辛苦付出。”在凯府村短暂驻村1年多,岑巩县市场监督管理局工作人员秦小波对村民们感党恩、报党情、跟党走的朴素优良品质印象深刻。
“没想到做一点小事都能让这里的老百姓如此感恩。”驻村期间,秦小波经常上门宣传政策、为群众答疑解惑、帮老百姓做农活,并动员11户野生黄精种植户抱团成立微型企业,帮他们申请到了“3个15万”政策扶持。而老百姓带给他的感动让他终生难忘。
“去年,朗梅组全寨人为我们镇村干部准备了四桌‘同心饭’。”秦小波说,当时干部群众共40多人,大家一同做饭炒菜,共进晚餐,有说有笑,其乐融融。饭后,村民们踏着宽阔平整的水泥路,齐声唱起了《没有就没有新中国》,伴着嘹亮而激昂的歌声,村民们将我们送到了山脚下。
“没有就没有新中国,辛劳为民族,他一心救中国......” 夜幕降临,幸福歌声久久萦绕在幽深的山谷,回荡在凯府村的朗朗夜空。雄壮的音律如同催征的战鼓,鞭策着党员干部们不忘初心,继续砥砺前行。
“我们打算深入挖掘旅游资源,依托哮天龙、莲花洞等自然景观,以朗梅组和龙坑组产业基地为中心,以棉花湾红色革命遗迹为内涵,把自然山水、农业产业、文化内涵融入旅游景点建设,积极推进产业发展与旅游开发相融合、互促进,实现‘农村变景区,农业变景点,农民是导游’的美好愿景。”谈起村里的发展规划,凯府村党支部书记杨政华胸有成竹、信心满怀。(图/文 周燕 陈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