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5日是全国生态日,自然资源部的数据显示,国家已部署实施52个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重要生态系统修复治理面积超过1亿亩。
近几年,我国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工作扎实开展,明确了我国青藏高原生态屏障区、黄河重点生态区、长江重点生态区;东北森林带、北方防沙带、南方丘陵山地带和海岸带,这“三区四带”国家生态安全屏障体系,推动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修复取得新成效。“中国山水工程”也成功入选联合国首批世界十大生态恢复旗舰项目,制定出台多项涉及生态保护修复的规划计划、技术标准,积极参与全球生态治理,构建从山顶到海洋的保护治理大格局。
自然资源部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司副司长卢丽华表示,“十三五”以来,重要生态系统修复治理面积超过1亿亩,历史遗留废弃矿山生态修复480万亩,整治修复海岸线万亩,我国红树林地面积已增长至45万亩。下一步,自然资源部将建立健全生态保护修复制度机制、规划计划、标准规范,健全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机制。
后续,自然资源部还将加强历史遗留废弃矿山修复治理和生产矿山生态修复监管,推进近岸海域生态保护修复,深入推进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开展“大美自然”建设重大行动,科学规范实施生态保护修复。
治沙防沙是生态修复工作中的一项重点内容,我国是世界上荒漠化危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荒漠化土地总面积有250多万平方公里,占国土总面积的26%左右。如何让沙漠变成绿洲?我们先去库布其沙漠看一看。
来到库布其沙漠境内,记者看到,这里的景象却和想象中的完全不一样,高低错落的光伏板和间隙中的绿色让这个地方与沙漠这个词相去甚远。
辛鑫告诉记者,他们来这里除了建设光伏电站外,更重要的是在沙漠开展生态修复。当地人把这里称为“死亡之海”,光照强、时间又长,导致这里严重缺水,动植物都无法存活。而建光伏电站,既能将充足的光照利用起来,还能用光伏板来遮阳,让植被更好地生长。
格桑光伏电站绿化维护员刘文德回答:“它是一种中草药,叫黄芩,沙漠地带进行土壤改良过程中一种新的植被。它属于耐旱的植被,还能起固沙作用。”。
刘文德每周都会来看看他的这些“宝贝”,进行定期养护。因为沙漠缺水,光伏站还建造了喷淋滴灌系统。同时,刘文德还根据光伏板的高度不同,种植了杨柴、沙蒿、沙柳等不同种类的抗旱防沙植物。
格桑光伏电站检修员张明称:“慢慢鸟有了,小动物什么都有了,你能明显地看到家乡的生态变化,心里真是挺开心。”....
据介绍,今年内蒙古的防沙治沙和风电光伏一体化工程将完成沙化土地治理230万亩,配套新能源装机2727万千瓦。
不止在内蒙古,利用光伏治沙的生态修复新模式还用在了新疆和田地区的塔克拉玛干沙漠中。治沙的同时,还能进一步提升土地质量,让沙漠里种上了耐旱植物。
塔克拉玛干沙漠是我国最大的沙漠,今年,塔克拉玛干沙漠出现了新变化。由中广核承担建设的新疆和田洛浦县万亩“光伏治沙”实现了全面覆绿。放眼望去,成片的狼尾草破土而出,曾经的不毛之地已成为万亩绿洲。
中广核和田万亩治沙项目负责人纪晓宁介绍:“这个项目地处塔克拉玛干的边缘地带,我们采用了国内的“沙膜”技术,然后进行土壤化改造,总治理沙漠面积10044亩。目前种植了狼尾草耐旱植物,有效减弱风沙的流动。”!
改土完成1万亩,播种也要完成1万亩。与传统光伏治沙不同,这里还新增加了“沙膜”技术,通过在沙地中添加植物纤维粘合剂,增加沙粒聚集度,可保水、保肥,承载植物生长。
通过这个项目,每年可新增苜蓿等干草饲料供应约3000吨,可满足400头牛或5000只羊的饲草要求。接下来,这里还将种植西瓜、旱稻、土豆、沙枣树等数十种经济作物,持续推动新能源与绿色农业融合发展。
在新疆和田洛浦县万亩治沙项目,不仅建起了光伏电站,治沙的同时还给当地村民提供了新的工作岗位,家门口就能实现就业。
村民伊敏尼亚孜·图尔荪称:“刚才是播种种子,播种了1500亩左右。以前的收入很少,现在一个月4500—6000元。”。
中广核和田万亩治沙项目负责人纪晓宁介绍:“我们这块项目建设期间,当地200余人在家门口实现就业,有效改善了周边的生态环境,保护了农民种的棉花、红枣。未来我们这一块种植苜蓿等一些牧草,产生经济效益。”!
在内蒙古库布其沙漠的格桑光伏电站,这里对当地的生态修复已经陆续投资了1000多万元,但工作人员说,这套生态修复模式已经能挣钱了。光伏电站全力生产的情况下一年发绿电1亿9千万度,相当于近2000万个家庭一年的用电量。
光伏板间种植的黄芩不仅能完成生态修复的任务,也是一种经济作物,在种植5—6年成熟后便可以出售,是一笔不小的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