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年前的“三聚氰胺”事件至今让人难以忘怀,不仅在于它爆出了我国奶业过去积累已久的乱象,还反映了苜蓿等优质饲草供应不足的现实。此后,在各界的努力下,苜蓿等优质饲草正逐渐向发展黄金期迈进。
这一可喜的现象从2017年第七届中国苜蓿发展大会上可窥见一斑。8月15日至18日,由中国畜牧业协会、国家草产业科技创新联盟主办的上述会议在甘肃省酒泉市召开,近千名代表参加会议,现场座无虚席,他们既有“草人”也有“牛人”。
记者从会上了解到,在国内需求的强烈拉动下, 2015年我国优质苜蓿种植面积320万亩,产量180万吨,与2010年相比,分别增长5.4倍和8.2倍;但同时,苜蓿进口量也从2010年的 21.8万吨增加到2015年的120万吨。
作为种植业结构调整及草畜一体化的重要作物,苜蓿产业当前的地位前所未有,但国产苜蓿质量不高、进口苜蓿量不断攀升,这迫使业界不得不思考:如何为国产苜蓿正名?
在畜牧业发展进程中,“三聚氰胺”事件的影响是深远的,而苜蓿饲草也从这之后重新进入了公众的视野。
苜蓿,波斯语的意思是最好的草。从张骞出使西域带回苜蓿草种到现在,苜蓿在我国已有2000多年的栽培史。近20年,苜蓿产业经历了波浪式发展,成都大业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罗蜀杭对此深有感触。
1998年,罗蜀杭到美国参观、学习了两个多月,回来后便在四川省凉山州开始试种,但那里的气候条件并不适合苜蓿的生长,最终以失败告终。
吃过苦果之后,罗蜀杭又经过系统考察,1999年来到了甘肃省。“当时就投资了上亿元,建了7万亩基地、800亩种子田、4个加工厂。”罗蜀杭介绍,2000年生产出了一批苜蓿干草,但当时国内还没有充分认识到苜蓿的价值,他只能先免费送给牧场试验。
随着苜蓿产业的不断发展,国内牧场也逐渐有意识地认识到苜蓿的价值,但重视程度依然不够。罗蜀杭记得,2004年后,苜蓿产业发展面临一个大问题,即价格不涨,“奶牛养殖规模在扩大,但苜蓿发展缓慢”。
直到2008年“三聚氰胺”事件发生后,苜蓿的价值才得到重新评估。罗蜀杭介绍,2009年苜蓿价格翻了一番,苜蓿产业也迎来了发展的黄金期。
实际上,苜蓿是奶牛等草食动物的优质饲草,被誉为“牧草之王”。据测定,苜蓿干草蛋白质含量可达20%以上,叶粉中蛋白质含量大于30%,叶蛋白为40%以上,是一种优质豆科牧草,成为奶牛等草食动物的“宠儿”。
实践也证明,发展奶业离不开优质苜蓿产业的支撑。西方谚语里说,大自然赐予人类两件珍贵礼物,一是苜蓿等豆科牧草,一是奶牛等草食动物。“优质牧草邂逅奶牛瘤胃,才能衍生优质牛奶。”中国奶业协会代理秘书长刘亚清说。
据刘亚清介绍,保障苜蓿供给,对奶业有三大好处:一是奶牛更健康,代谢类疾病下降30%以上;二是牛奶更优质,乳蛋白提高0.2个百分点,乳脂率提高0.1个百分点;三是经济又高效,牛奶产量年度增加1吨以上,养牛效益年度增长1000元以上。
自此,苜蓿和奶牛便形成了一种天然的联系。但实际上,苜蓿还具有另外一个功能,即较强的固氮能力,能将空气中的氮转变为植物可利用的氮。
其实,苜蓿并不只是奶牛的宠儿,也为其他草食动物所喜好,如黄牛。“一等苜蓿给了奶牛,可以将二等、三等苜蓿给我们,它们都很爱吃。”中国畜牧业协会牛业分会会长许尚忠开玩笑地说。
据悉,美国农业部为此将苜蓿干草划分为4个等级,分别是特级、一级、二级、三级,其中不同级别的指标也有不同规定,而奶牛对优质苜蓿的要求相对更高。
但目前国内苜蓿并不能完全满足奶牛等养殖企业的需求,主要在于质量不稳定。有企业抱怨,上一批苜蓿非常好,但下一批就相差千里,甚至有时还供应不上。
在这种情况下,进口苜蓿量便逐年攀升。“仅2017年上半年,我国干草进口量达80多万吨,其中主要是苜蓿。”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动物科技学院教授呼天明介绍道。
当然,国产苜蓿质量不稳定有多重因素,如种子质量不高、技术水平不高、品牌效应不突出等。但最值得一提的是,苜蓿种植的地块多是盐碱地、丘陵坡地等中低产田。
在参观酒泉未来草业有限责任公司苜蓿种子繁育基地时,该公司总经理董其军介绍了种草的难处,其中之一便是首先花大力气改良盐碱地,成本太高,而这也正是大部分“草人”的心声。即使流转到土地,也因为土地流转租赁费用逐年增加而影响了使用。
在我国,社会对苜蓿的认识普遍不足,往往认为苜蓿作为饲草无利可图,便选择较差的地块种植苜蓿。但实际不然,呼天明团队通过实践发现,苜蓿地在6月上旬收割两茬干草后,硬茬种植青贮玉米,每亩产值可达5000元。
中国工程院资深院士任继周在黄土高原的研究证明,把1/4~1/3的耕地拿来种草,进行草田轮作,粮食单产可提高50%~60%,总产提高30%~40%。
此外,苜蓿种子质量也影响着苜蓿干草的质量。据相关统计,2015年国产苜蓿种子销售量8478.9吨,占全国比例31.7%,同比增长10%。“但国内苜蓿种子在质量和价格上以及供应的稳定性上还不及进口品种。”一位专家在会上表示。
在随后的考察中,当记者问到“目前国内苜蓿种子市场国产苜蓿种子和进口种子的比例是多少”时,各方代表对这个问题都没有正面回答,而是说目前国产苜蓿种子的应用比例在提高。但实际上,作为苜蓿种植者,虽然进口苜蓿种子价格更高,但他们却更愿意使用进口的。
甘肃西部草王牧业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刘富渊提到一个情况:“国内登记或审定的新品种很多,但优良品种扩繁和商品化生产比例很低。”。
虽然国产苜蓿发展存在很多问题,但其发展势头不可阻挡。农业部畜牧业司副司长李维薇介绍,近年来我国苜蓿产业发展思路越来越清晰,实现了养殖业布局向草业商品化调整的转变,实现了草畜一体化融合。
值得一提的是,我国养殖业尤其是奶牛养殖布局逐渐从“草跟牛走”转变为“牛跟草走”,即在优质苜蓿专业生产区形成产业的下端产业,实现苜蓿带和奶牛带的融合。
成绩的取得离不开各方的努力。2011年,在任继周院士和众多专家的支持下,中国奶业协会、中国畜牧协会、中国畜牧业协会草业分会共同提出“大力发展苜蓿产业的建议”。2012年,农业部、财政部共同启动“振兴奶业苜蓿发展”行动,每年安排财政资金3亿元,每年新增50万亩,每亩补贴600元。
而各地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大力发展苜蓿产业。阿鲁科尔沁旗位于内蒙古东部、赤峰市东北部,经过近十年的发展,该旗已成为我国集中连片种植紫花苜蓿面积最大的地区,分别被中国畜牧业协会、国家标准委员会命名为“中国草都”和“国家紫花苜蓿标准化示范区”。
近年来,苜蓿种植面积不断扩大,产量不断提高,“但与奶业发展需求相比,仍有很大差距。”刘亚清说。
根据《全国奶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2020年全国奶类产量目标4100万吨。刘亚清认为,要实现这个目标,需要600万头荷斯坦泌乳牛和630万吨优质苜蓿,而优质苜蓿供给量相差450万吨,年均增量需要90万吨。
今年年初,农业部印发了《全国苜蓿产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预计2020年我国新增优质苜蓿种植面积300万亩,优质苜蓿产量可以达到360万吨。
在中国畜牧业协会草业分会会长、国家草产业科技创新联盟理事长卢欣石看来,要使产业健康持续发展,要处理好三个关系。首先,要处理好苜蓿与多样化牧草的协同关系,其中包括确保苜蓿主产区优势,平衡协同发展多种饲草产业。
其次,要处理好基础生产和产业创新的关系。其中,包括了中国条件下专业化作业、高效优质生产的关键技术、粮改饲系统与模式、草产品品质与安全等。
此外,还要处理好自身发展与政策支持的关系。卢欣石代表业界提出政策需求,希望对苜蓿给予普惠性补助、享受绿色通道优惠,同时加大对草种业的支持力度,呼吁合理收取土地租金。
“发展苜蓿等优质牧草产业,不仅是解决我们吃肉、喝奶需求的必经之路,也是保护草原生态环境、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必然需求。”李维薇希望通过业界的不懈努力,早日形成现代草业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