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道绿色围栏,东侧是白茫茫的盐碱地,长着一簇簇芨芨草;西侧是沃野良田,千亩向日葵长势喜人。这是记者6月22日在张北县馒头营乡李森林村养谷厚道种植基地看到的景象。然而就在几年前,围栏两侧的风景还毫无二致。
“盐碱地被称为‘大地之殇’,其开发利用是世界性难题。”张家口养谷厚道农业有限公司创始人、盐碱地改良专家秦文斌说,张北属高原气候,干旱少雨,光照充足,风力大、蒸降比大,湖淖周边及低洼地带的积水被强烈蒸发后,“水走盐留”,就形成了“春天白茫茫,夏天水汪汪”的典型盐碱地景象。
张北县对盐碱地的改良探索始于2012年。当时,就职于清华大学盐碱地区生态修复与固碳研究中心、担任华清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技术总监的秦文斌曾多次来到张北,协助当地政府实施盐碱地改良工程。
2018年,投资近3000万元的李森林村1500亩盐碱地改良工程竣工,耕地净面积达到1200亩。“改良之前李森林村的盐碱地pH值在9.5—10之间,通过现代科技手段改造后,pH值降到了8以下。盐碱地治理虽难,但是因为没有受到过化肥和农药的污染,盐碱地改良后就成了真正意义上的‘高原净土’。”秦文斌说。
2019年,秦文斌成立张家口养谷厚道农业有限公司,承包了李森林村改良后的盐碱地,种植藜麦、燕麦、油莎豆等高原特色农作物。“经过几年探索,经济效益显著,比如去年种植的1000亩燕麦,亩产达到了230公斤,还是比较成功的。”秦文斌说,在种植过程中,还要通过增施有机肥、使用调理剂等手段,降低土壤盐碱度,提高有机质含量,为作物生长创造有利条件。
今年,养谷厚道种植基地种了1000亩向日葵、100多亩藜麦和谷子。此外,基地还有一块60亩的核心试验田,种有藜麦、豌豆、蚕豆、荞麦、马铃薯等50多种农作物。
“在‘改地适种’的过程中,我们也在探索‘改种适地’。这块试验田就是用于进行种子比选的。我们通过观察不同作物在同一盐度下的耐受程度,以及同一作物在不同盐度下的生长情况,筛选出最合适的品种。”秦文斌指着试验田里的作物说。
据了解,张北县有轻度盐碱地1.56万亩,目前已改造0.85万亩。“张北盐碱地不同于沿海、荒漠和内陆盐碱地,其成因、成分具有独特性,希望能有科研团队长期入驻,系统研究,进一步加快盐碱地改良速度。”秦文斌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