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斗导航、无人驾驶、5G、云计算……随着新技术加速涌现,智慧农业大显身手,越来越多的“黑科技”被应用于农业生产中,一幅农业现代化图景在广袤的田野间徐徐展开。
10月16日,在赵县姚家庄村的农田里,赵县光辉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的农机手贾志峰,驾驶着安装了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拖拉机,拖着一台新型精量播种机播种冬小麦。
“北斗卫星导航的精准定位,不仅解决了播行不直问题,还可以根据设定轨迹进行自动作业,高效率、高精度、高质量地完成田间播种。”贾志峰介绍,拖拉机的驾驶室内装有触控式液晶显示屏,屏幕上,农机作业和田块环境等一览无余。“以前播种,我们生怕播行不直、接茬不准,导致土地利用率低。现在只需设置好作业数据,就可以保证农机精准笔直作业,每千米偏差不超过2厘米,1小时能精量播种20多亩。”?
靠科技,种粮有奔头。赵县光辉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姚风娟给记者算了一笔账:播种冬小麦用上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后,提高了土地使用率,每100亩地能多种出3亩多,合作社全程托管周边乡村耕地1.8万亩,这样算下来,仅这一项相当于多种了500多亩地。
在合作社的大院里,一排排现代化的农机具引人注目。“玉米联合收割机,马力足、效率高,装上北斗卫星导航系统,走得直、收得快、丢损少;精量播种机,省种子、省劳力,播种精度在毫厘之间;粉碎打捆机同步开展秸秆打碎、除尘、打包,秸秆还田,地力提升……”姚风娟逐一介绍,“天上飞的、地上跑的,150台套农机,耕、种、收到打捆、烘干,应有尽有。”。
从会种地到“慧”种地,合作社全力打造“两张图、一车间、一台机”,实现了农机精准变量施肥。“两张图”分别是“长势图”和“处方图”。“长势图”是运用无人机搭载多光谱传感器,航拍遥感作物长势进行数据处理,获取作物长势图。“处方图”是根据作物产量目标,分析不同地块和区域对肥料需求的差异,计算生成变量施肥处方图。“一车间”是建设智能配肥车间,使用智能配肥机实现肥料按需定制。“一台机”是集成北斗卫星导航和无线传感技术,打造高效精准施肥作业机。
“农机装‘大脑’,推动农业效率变革。”姚风娟说,合作社大力推广“农机装备+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信息化技术,通过耕整地、种植、植保、灌溉、收获等环节,推进农业机械化向智能化和无人化方向发展。
10月17日,伴随着“隆隆”机声,一台大马力拖拉机牵引着播种机在望都县望都镇的农田里来回穿梭,抢抓农时播种冬小麦。当地种粮大户许月强蹲在地里,仔细查看小麦的播种密度。
“用遥感技术种地,咱过去想都不敢想,现在变成了现实,种粮变得特别省心。”站在地头上,许月强边说边向记者展示手机上的MAP智农软件,“只要在手机上圈出自己种的地,就能获得遥感图像,种上的小麦出苗以后,作物长势、冠层含水量、土地养分丰缺等一目了然,真是太方便了。”....
MAP是先正达集团中国旗下中化现代农业有限公司推出的综合性、集成式现代农业技术服务平台,可为农户提供线上线下结合的各类农业服务,包括精准选种、作物营养、植物保护、农机作业、订单助销、数字农业服务、农场基地建设等。
手里一部智能手机,眼前一幅“田管图”,MAP智农成为许月强今年种地的新帮手。“提前预报48小时,播种、施肥、喷药、收割‘看天’而定,农事安排更加合理。”许月强点击进入MAP智农“看气象”版块,这里可以看到1平方公里精度的农业气象信息,包括天气预报、农事作业适宜指数等。“看到快要下雨的时候,我就不着急浇水,这就省了部分水费;打农药的时候也会关注天气,如果刚打药就下雨,那农药就白打了。”。
“我们的天气预报是订制的,农业服务精准到每个地块的天气情况,根据天气及时调整作业。”MAP数字农业产品经理冯业帅告诉记者,MAP智农可以提供未来2小时的短临降雨预报,根据天气把握打药、浇水时机,让农户“知天而作”,从而省时省力,降低成本。
走进望都MAP技术服务中心的智慧农业指挥所,眼前是一个充满现代感的大屏幕。透过屏幕,农场气象、土壤墒情、作物长势等都能实时监测,监测结果在电子屏幕上可随时点击观看。
“通过遥感收集作物多光谱数据,生成反映作物长势的遥感图像,形成巡田指导建议,达到远程巡田的效果。”冯业帅一边演示一边介绍,“你看,根据颜色就可以一下子看出哪里长得好,哪里长得差。比如红色多就说明作物长势不好,绿色代表作物长势良好,通过巡田指导功能,快速定位长势较弱的地块,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手机成了新农具,数据成了新农资,农民挑上了“金扁担”。“过去,种地面朝黄土背朝天,每天在田间地头忙碌。现在,坐在家里,看屏幕、点手机就把部分农活干了。”许月强说。
深秋时节,在饶阳县京津冀蔬菜科技测评示范中心的智能温室大棚里,一株株西红柿秧苗长势良好,务工农民正在给西红柿整枝、打杈、吊秧,一派繁忙景象。
“过去,天气一有变化,就得赶紧往大棚里跑。现在,通过手机上的APP,可线上远程调控大棚风机等设备,实时查看棚里的温湿度。”京津冀蔬菜科技测评示范中心技术管理人员杨彪说,数字技术不仅带来了方便,更重要的是降低了成本、增加了收益。
在测评中心,科技的力量随处可见。“以前靠经验种植,现在靠数字化、智能化种植。”负责提供技术服务的河北绿谷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实施部负责人崔超介绍,测评中心的示范棚内安装了智能控制系统,可实时监测跟蔬菜生长相关的土壤温度、土壤湿度、环境温度等数据,管理人员只需通过电脑或手机APP设定好蔬菜生长所需各项要素的具体参数,并开启大棚内的各个智能设备,就可实现“云端”上种菜。
“简单地讲,就是将作物的给养量、给水量等信息在电脑中提前设定,由电脑实时监测作物长势、环境温湿度等,通过物联网设备精准控制作物生长情况。”崔超说,目前大棚内集成了20多项新设施新技术,包括机械化、自动化、水肥一体化、臭氧病虫害防控等,可以有效提高农产品的产量和品质。
数字农业让种地更有科技范儿。饶阳县搭建了“1+N”蔬菜一站式监管服务平台,借助5G通信+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针对蔬菜产业,完成了种苗、种植、用工、加工、仓储、销售、产业服务等全产业链数据收集和分析呈现,实现来源可溯、去向可追、责任可究、信息可视的全产业链追溯监管。
比如,通过智慧大棚管理系统,大棚里建立统一种植标准,依托蔬菜行业专家指导,建立作物生长模型,实现对大棚的智能管理,将作物在每个生长阶段,实时的水分、肥料、光照、温度等信息进行明确的标识,通过环境检测设备,精准计量浇水、施肥等农事活动中农资的用量,保证在满足作物需求的同时,不过量使用,实现降本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