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清水县因地制宜、发挥优势,以市场为导向,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步伐,依靠科技创新,积极实施以半夏、连翘为主的中药材产业富民工程。通过院地合作,破解中药材生产难题,提升种植水平,全县中药材种植面积迅速扩大,产量、品质稳步提高,初步建成了一批中药材生产基地。目前,全县中药材种植面积约7.11万亩,年产量2.13万吨,总产值达到8.35亿元左右。
1、落实制定扶持政策,推动产业发展。近年来,省委省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扶持中药材发展的政策措施,先后制定下发了《关于加快陇药产业发展的意见》、《甘肃省加快发展中药材产业扶持办法》等文件,市委市政府组织有关部门,认真开展调研论证,制定出台了《关于加快中药材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天水市“十三五”中药材产业发展规划》和《天水市中药材产业精准扶贫三年行动实施方案》,推动了各地中药材生产向标准化、规模化方向发展,提升了全市中药材产业发展水平。
2、积极争取项目资金,狠抓基地建设。2015-2017年,天水市七县区先后争取到省级财政种苗繁育和标准化种植基地建设资金970.36万元,开展种苗繁育4280亩、建成中药材标准化种植基地1.7万亩。2017年,清水县争取中央财政农业生产专项以奖代补资金30万元,争取半夏种子种苗繁育资金60万元,突出基地建设,以永清、白沙、红堡、黄门、秦亭、山门等中药材主产乡镇为重点,大力发展以半夏、连翘为主的中药材产业,共种植半夏2万亩,连翘3.29万亩,目前基地已初具规模。
3、推进标准化生产,打造优势品牌。标准化生产是中药材产业发展的必然趋势,是走向市场、适应消费需求的必然要求。市、县(区)农业部门采取行政推促、资金扶持、项目争取、GAP宣传培训等综合措施,积极推进中药材标准化生产,先后制定了“半夏质量安全标准”、“半夏生产技术标准”、“半夏产地环境标准”、“半夏无公害栽培技术规程”、“半夏标准化操作规程”及“党参栽培技术规程”。 2017年,清水县上邽无公害半夏取得甘肃省无公害产地认证,清水半夏获得国家地理标志认定。
4、加强技术指导培训,提高种植水平。农业部门组织基层农技人员、中药材新型经营主体和农民群众,开展了形式多样的技术培训活动。市农业局邀请甘肃农业大学、天水师范学院教授讲解半夏、柴胡等中药材栽培技术、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和先进管理经验,清水县农业局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加强院地合作,联合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及中药材示范种植大户,开展技术研究交流,市县农技人员结合重要农时季节下基层活动和产业扶贫工作,积极开展现场技术指导服务,提高了农民群众、新型经营主体中药材栽培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
5、创新产业发展模式,引领带动农民增收。市县各级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利用各项支农惠农政策,采取“公司+基地+农户”运作模式,发展壮大中药材生产企业。目前,全市从事中药材生产、加工和经销业务的企业共12家,从事中药材制剂和饮片加工的企业共5家。中药材生产企业作为地产药材重要销售渠道,年消耗地产原药材0.8万吨,占全市中药材总产量的8.34%,有效缓解了地产中药材“卖难”的问题,产生了良好的示范带动效应,增强了群众种植中药材积极性。
尽管市县有关部门在推动清水县中药材产业发展上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一定成效,但仍存在中药材种植标准化程度不高、品牌竞争力不强、精深加工企业少、市场体系建设滞后等问题。今后工作中,我们将进一步加强对清水县中药材基地建设的支持指导力度,推动中药材产业稳步发展。
1.科学制定规划。根据清水县自然条件和生产实际,指导县农业部门科学确定以半夏、连翘为主的中药材品种,优化种植区域布局,制定规范的栽培标准,细化落实工作措施,建设高标准的中药材示范基地。
2.积极争取项目资金。加大力度支持清水县发展中药材产业,协助争取各类项目资金支持,撬动吸纳金融资本和民间资金投资中药材产业,发展适度规模经营,提升全县中药材产业发展水平。
3.做好技术指导。结合脱贫攻坚产业培育,进一步加大培训和指导力度,邀请省内外知名专家教授和管理人员,开展更具针对性的技术培训和指导,提高栽培技术水平。
4.发挥好企业带动作用。加大对中药村生产经营企业支持力度,指导县区有关部门做好沟通衔接,培育辐射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扩大“企业+基地+技术单位+农户”的运作模式范围,发展订单生产,提升中药村产业化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