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老禹州城的中药奇香来自历史深处,熏染着此地的山水和人文。几千年来,神奇的药香一直氤氲在这里百姓的日常生产、生活和经济社会发展之中,成为禹州除钧瓷之外的又一张闪亮名片。近几十年来,沐浴着改革开放的春风,药香更加浓郁芬芳,振奋着撸起袖子逐梦乡村振兴道路上的人们…....
禹州位于中原腹地许昌市,因帝舜时大禹治水有功,在此受封为“夏伯”而得名。大禹的儿子启在此建立中国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夏”,故称“华夏第一都”。此地处于伏牛山余脉向豫东平原过渡地带,北部、西部、西南部群山环绕、丘陵起伏,中部和东南部平原沃野广阔,颍河自西向东贯穿全境。这里属温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日照充足、降雨适中,自然地理形成若干个生态类型区,具有得天独厚的中药材生长环境,自古以来中药材资源丰富,动、植、矿物药材达1084种,丹参、金银花等名贵道地药材达45种,仅带“禹”字头的道地药材就有11种。其中,禹白芷、禹南星、禹白附、禹州丹参、禹州半夏、禹州金银花6种道地药材更是获得国家地理标志认证。2017年,禹州被中国中药协会授予“华夏药都”称号。
地理气候环境是药材种植的先决条件,药材加工、储藏和运输同样重要。禹州位于连接洛阳和长安、北上京城,南下荆楚吴越的必经之地。据《禹州志.物产志》载:“内而全国22省,外越西洋、南洋,东极高丽,北际库伦,皆舟车接转而至。”禹州药市始于唐朝,明朝最盛。明洪武元年(1368),明太祖朱元璋曾诏令天下药材必须聚集禹州,成立药商会,每年设春、秋、冬三次为期一个月的药材交易大会。于是,各地药商结帮而来,在城南街形成规模化的药市。清朝乾隆年间,禹州汇集全国22个省的药棚、药行、药铺等多达400余家,成为全国的药材集散中心。长期的药材交易,催生出以中药分类的甘草帮、茯苓帮、党参帮和以地域分类的众多会馆。医药帮会出资建设的山西会馆、怀帮会馆、十三帮会馆等至今仍在。1996年,禹州中药材专业市场被批准为全国中药材专业市场,“禹州药会”也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中医界自古就有“药不到禹州不香,医不见药王不妙”之说,这是禹州中医药文化的精髓,“药王”是指唐代在此行医的孙思邈。自上古时期,轩辕黄帝开创“岐黄之学”,《黄帝内经》成为中医理论的滥觞。神医扁鹊、华佗、医圣张仲景等医药圣贤都曾在禹州行医采药、悬壶济世、著书立说。尤其是唐代的孙思邈,他曾在禹州留下“一针救二命”“坐虎针龙”“花蕊辨药”等神奇传说,他与“初唐四杰”卢照邻的医患关系和故事也流传甚广。
“医到禹州方为妙,药进禹州倍生香。”道理在于掌握中药材加工、炮制技术。中药大都是一把草木,对其进行加工、炮制才是核心精髓。
炮制工具包括药刀、片刀、药锤、药碾、戥子、杵臼等,禹州药刀“象鼻刀”位居全国“三把药刀”之首。在炮制方法上,禹州老药工掌握着独到技艺,有“浸、泡、煅、煨、炒、炙、蒸、煮”等十多种,不同的技艺可改变药性、降低毒性等。根据药物形体和用药需要,又有“切、捣、杵、研、舂、捶、碾、劈”等方法。其中,仅“切”的刀法,就有“咀、段、块、丝、薄片、直片、圆片、斜片、厚片、刨片、磅片、顶刀片、顺刀片、盘香片、蝴蝶片”等。禹州药工能切制的植物、动物类药材达800多种,切制的标准咀片完整、均匀、美观、鲜艳、不卷曲、不变形,且大大提高药效,“九蒸九制”等炮制方法久负盛名。禹州中药加工炮制工艺被载入《河南省中药炮制规范》;“禹州中药材加工炮制技艺”也被列入河南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在禹州,笔者采访了被誉为传统中医药文化守护者—朱清山的后人。朱清山1985年就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授予“老药工”称号,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禹州药会”项目代表传承人、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禹州中药材加工炮制技艺”项目传承人。
1931年5月,朱清山出生在禹州中医药世家,自14岁起当中药学徒,辛勤耕耘在中医药行业70余载,被誉为禹州药会的“活字典”,熟练掌握中药材真伪辨识、中药加工炮制的独门绝技,并成功恢复已失传多年的“九蒸九晒”熟地黄、何首乌、黄精和槐角加工炮制技艺,著名的绝技“百刀槟榔,蝉翼半夏”就出自他手。2011年9月,他受邀在“欢乐中国行”栏目现场表演“百刀槟榔”绝技——一个大如枣、硬如石的槟榔,转瞬间变成100多片薄如蝉翼的槟榔切片,放在手心轻轻一吹,如雪片随风飘落。槟榔切成薄片,才能把药材的有效成分煎出来,降低其毒副作用。为传承这门绝技,耄耋之年的朱清山创建禹州市中医药文化传承馆,在全国范围内收徒100余名。为把“九蒸九晒”炮制技术产业化,创立药业公司,专注于中药饮片生产,提供就业岗位近百名,年销售额在亿元以上,每年接纳5000多名中医药从业者来此培训学习。“我要把中草药的加工炮制技艺传承下去,发扬光大,使现在的禹州人和后来人都明白,禹州是中药界历史重要人物的故乡,是中药材的集散地,在加工炮制技艺方面具有重要历史地位。”在禹州中医药文化传承馆,朱清山的女儿自豪地告诉我,其父亲终生追求的目标,也是她这一代中医药文化传承人的使命所在。
“中医药学凝聚着深邃的哲学智慧和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健康养生理念及其实践经验,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也是打开中华文明的钥匙。”习高屋建瓴,对中医药文化的充分肯定激励着禹州中药从业者,更为禹州市以挖掘中医药文化资源为载体,实现乡村振兴提供了方向。
一望无际的迷迭香像一条流淌着绿色的河流,我站在禹州朱阁镇马坟村的迷迭香种植基地里,迷迭香种植公司的董事长王玉龙对我说,他从2003年就开始推广种植迷迭香,潜心研究繁殖栽培技术,经过长达10余年的试验驯化,幼苗移栽成活率达到99.9%。他们大力推行“公司+合作社+农户”模式,免费为村民提供育苗、种苗技术,带动农民增收致富。目前已形成以马坟村为中心、辐射浅井镇、花石镇、苌庄镇、无梁镇、方山镇等9个乡镇77个行政村的1.5万亩迷迭香种植基地,全年销售幼苗1200万株,加工干叶3000吨,带动农户1600多户近万人就业,每年户均增收2.5万元。
随后,我又来到农业园林公司菊花、板蓝根和皂角树基地参观。目前,该企业在磨街陈庄村、郭连镇、高庙董村流转土地1800多亩,又承包了禹州的5座荒山50年经营权,建立原生态种植、仿野生种植、野生种源保护和林下经济基地,通过“企业+行政村(合作社)+种植基地+农户+销售”模式,用“订单”与农民建立稳定的利益联结机制,主要种植禹白芷、禹南星、地黄等禹州道地药材。在银行的信贷支持下,该企业在禹州医药健康产业园拥有2万平方米的加工、仓储和物流基地,有2000多平方米的太阳能晾晒场,初步建立起从种植、加工到仓储、销售完整的产业链。董事长李西尧告诉我,种植中药材每亩收入比种植玉米能提高效益1000~2000元,比较效益明显,农民不用离开家乡,种植积极性很高。“我以前是搞煤炭等能源生意的,现在把过去积累的资金投入到中药材种植上,在自己的家门口,坚持一生做好这一件事,带动村里百姓共同致富,心里很快乐。”这位90后小伙子说这些话时,脸上露出腼腆的微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