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6月21~22日,太阳位于黄经90°时是夏至节气,夏至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个节气。据《恪遵宪度》:“日北至,日长之至,日影短至,故曰夏至。至者,极也。”夏至这一天,白天之长,日影之短,都达到了一年中的极限,所以叫做“夏至”。
夏至的到来,意味着高温的洗礼真正开始,世间万物笼罩在夏日熏风之中。大地的内部蓄积了满满的热量,夏之热力不断地向外辐射着散发着。
麋与鹿虽属同科,但古人认为,二者一属阴一属阳。鹿的角朝前生,所以属阳。夏至是一年中阳气最盛的时刻,这天之后阳气就要逐渐衰落,阴气逐渐上升。所以属阳的鹿角便开始脱落。
蝉,俗称知了。古人这里所说的,是指个头较大的夏蝉。在夏至到来之后,夏蝉因感阴气之生而鼓翼鸣叫,故我们越在炎热的天气越能听到夏蝉的鼓噪。
半夏,是一种喜阴的药草,因“半夏而生”得名,有水生和陆生两种,即所谓的水半夏和旱半夏。半夏生,主要是指在夏季的一半,一些喜阴的植物开始生长。
《史记·封禅书》中提到:“夏至日,祭地祇。皆用乐舞,而神乃可得而礼也。”潘荣陛《帝京岁时纪胜》中说:“夏至大祀方泽,乃国之大典。” 可见直至清朝,仍有夏至大祀的习俗。夏至祭地、物,意在祈求消除荒年与饥饿,体现了中国先人对土地及其孕育的自然万物的敬畏与尊重之情。民间有“祭田婆”“做田福”或“禾福”的仪式,通过祭祀掌管土地或农业的神灵来祈求农事的丰收。
古时民间在夏至时有用麦、稻、肉食等祀先的习俗。江苏苏州等地多用麦粽或麦糕,湖南郴州则多用新稻,江苏江阴用腊肉祀先。从祭祀空间来说,上海青浦等地多在正屋祭祀祖先。
与夏至紧密相关的是“伏日”,一般来说,夏至后的第三个庚日是“三伏天”的开始。“冷在三九,热在三伏”“一九至二九,扇子不离手。”古时,妇女在夏至日会彼此馈赠彩扇、脂粉等,扇子可借以生风、排除热气;涂抹粉脂,可散体热生发的浊气,防生痱子。除妇女群体外,夏至还有许多关照儿童健康的传统习俗。例如,浙江丽水有夏至晒水给孩子涂抹身体,以防止生痱子的做法。广东佛山夏至时有给孩子沐浴祓除的习惯。
夏至和立夏时节的食俗都是以“尝新”“尝鲜”为特点。“冬至饺子夏至面”,夏至恰是新麦收获的时候,面条在很多地区都是非常普遍的传统夏令食品。在江苏常州等地,还有夏至吃馄饨的习惯。除了面食外,很多地区还有在夏至喝粥的传统。例如,河北、河南、陕西等地多在夏至食麦粥或麦饭。除了这些主食,传统夏至的餐桌上还常见豆类和肉类食物。安徽滁州有夏至吃豌豆的习俗,江苏、浙江地区则多吃蚕豆。
绣球花,在古代的名称是“绣毬”,绣球的花其实很小,但花朵密集,刚开放时是白色,渐渐变为粉红色或淡蓝色。远远望上去,就像一个漂亮的绣球。人们还称绣球花为八仙花。相传,在八仙过海前,途经八仙山,何仙姑见这里山清水秀风光如画,便洒下种子来锦上添花。
次年,八仙山地区开遍一种形状奇特的花。另一传说是,八仙飞跃东海上空时,东海龙王的七太子被何仙姑的美貌所吸引,在海上兴风作浪,趁机把何仙姑抢到龙宫中去。其他七仙大怒,各自挥动手中法宝大闹东海。龙王知道后,怒斥七太子,送回何仙姑,并向八仙献花表示歉意。八仙见此花花团锦簇,花艳叶美,便把它带回神州栽培,故人们称它为八仙花。因为有了这些传说,使绣球花沾了不少“仙气”。
蜀葵是一种高草本植物,茎干十分笔挺,高度能达到一个成年人的身高。花朵单瓣或重瓣,花色多样,常见的有红、黄、白、紫、粉等。蜀葵的花会随着茎干向上生长而不断开花,由于单朵花开放的时间不长,因此会出现上部的花正开,下部的花已经结果的情况。
唐代诗人岑参用蜀葵的这个特点,劝人及时行乐“昨日一花开,今日一花开。今日花正好,昨日花已老。始知人老不如花,可惜落花君莫扫。人生不得长少年,莫惜床头沽酒钱。请君有钱向酒家,君不见,蜀葵花。”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