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前这长势良好的两万瓶冬虫夏草(见图),令友好区食用菌研究所所长隋进清和食用菌技术推广站站长徐立抑制不住兴奋的心情。因为再过几天,经过他们多年艰苦努力栽培的冬虫夏草不但可以为他们带来近4万元的收入,更重要的是,这标志着冬虫夏草在我市正式栽培成功。
1988年,从职业高中毕业的徐立被分配到友好林业局朝阳林场当工人,先后在苗圃、人参种植基地、黑木耳实验基地参加实践劳动,她工作敬业,责任心强,得到了们的认可。
在林场6年的工作中,徐立对食用菌栽培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不断的实践摸索中,她掌握了人工栽培黑木耳的相关技术。她经常研读一些相关书籍,每天坚持查阅大量资料,在学习的过程中,有一则消息震撼了她:福建省古田县是一个荒山秃岭的穷山区,别说树木,生产食用菌的主要原料锯末都靠高价外购,而他们却依靠食用菌在1994年提前6年实现了经济翻两番的目标。而我们地处小兴安岭,古田与我们资源无可比拟,为什么我们却没有发展起来呢?上世纪90年代初期,正值林区经济危困时期,很多职工没有活干。在思索中,一种沉甸甸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激励了徐立:推广食用菌栽培技术,带领群众走科技致富之路。
1994年,徐立毅然放弃人们羡慕的工作,主动下岗了,带着同事们的议论、带着亲友们大惑不解的责难,带着对自己理想的不懈追求,26岁的徐立开始了她的另一种生活。
当时,她与现在的友好区食用菌研究所所长隋进清共同努力,成功研制了袋栽黑木耳。常言道:万事开头难。这话一点不假,难题接二连三地摆在了他们的面前。租店面、借资金、拓展业务,用东挪西凑的5000元钱和租来的9平方米的店面开始了食用菌技术推广之路。在几年的食用菌技术推广中,他们边实践,边推广,边向书本求教、向省内外专家求教,走出去到福建、浙江等地考察学习,经过反复实验,先后在设备简陋、科研难度大的情况下,成功地将适应当地袋料栽培的黑木耳菌种用组织分离、孢子分离的方法分离出来,并在实际栽培中获得了成功,在艰难的环境中迈出了前进中的第一步。
为了让职工群众了解食用菌、认知它、利用它走向富裕之路,他们开始免费培训学员。听说免费培训,一些群众抱着试试看的心理报了名,结果受益良多。在他们的精心指导下,人们开始试着栽种起当时还不被认知的食用菌——袋栽黑木耳。
现在,袋栽黑木耳已经成为伊春林区经济发展中的主要生产项目。由于以生产黑木耳为主,品种单一,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较弱,隋进清和徐立决定开拓多元化市场,这样才能真正提高企业抗风险的能力。
他们在推广黑木耳的同时,他们又在不断的寻找商机。1998年3月,他们在《虫草高校科技信息》上了解到了罐头瓶培养冬虫夏草的技术。
他们又查找相关资料了解到,冬虫夏草属虫生真菌,含有丰富的蛋白质、氨基酸、微量元素和维生素,食用、药用价值广泛,野生资源在我国青藏、云南等省有少量分布,但资源有限。由于其身价昂贵,造成掠夺性采摘,资源日渐枯竭。所以,如果能栽培成功冬虫夏草,将会给企业带来很大的发展空间。
当时,在我市已经有很多食用菌技术人员和职工,为获得这一关键技术,多次赴外地学习冬虫夏草的栽培技术并引进一批菌种。但由于一些地区和部门实行技术封锁,加之人工栽培冬虫夏草技术复杂、不好掌握、菌种稳定性差等原因,冬虫夏草在我市始终没有栽培成功。
从2004年起,友好区实用菌研究所所长隋进清和食用菌技术推广站站长徐立肩负起冬虫夏草人工栽培技术的攻坚任务。刚开始,他们利用比较熟悉的固体菌种作培养基,可栽培的冬虫夏草始终不出苗,先后搭进了三四万元钱也没获得成功。他们在总结过去十年食用菌栽培经验的基础上,利用东北大米做成液体培养基,经过艰辛的努力,终于成功培养出合格的菌种,并于今年年初正式大面积栽培,并获得成功。
栽培成功后,面临的是如何将产品销售出去。为了能寻找到一个大客商,他们俩多次与浙江、山东等外省客商联系。通过多次与这些客商电话联系后,并用电子邮件将冬虫夏草的样品图片传过去,最后他们与浙江一位客商商谈的比较好。2006年春节,隋进清来到浙江,浙江的客商看到隋进清这样有诚意,当时就被感动了。此行隋进清成功将产品销售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