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正是大枣成熟的季节。俗话说:“七月十五枣红圈儿,八月十五枣落杆儿。”枣树是北京最常见的树种,种植历史悠久,品种繁多,种植范围广,不但与民俗、地名有关,还有不少趣闻与掌故…。
据《中国植物大观》记载:枣源于我国的黄河流域,已有八千多年的栽植历史。西周初期的《诗经·豳风》中便有“八月剥枣,十月获稻”等诗句。水稻为古人赖以生存的作物,而“枣”与稻并举,可见从古至今,国人便与枣结下的不解之缘,枣还与桃、李、栗、杏统称为“五果”。
《北京果树志》载:“北京是古代枣树栽培中心之一,北京栽培的枣树,一些品种已有千年以上的历史。”《战国策》载:幽州(今北京一带)“有枣栗之利,民虽不佃(田)作而枣栗之实足食于民矣。此所谓天府也。”而《史记》则称:“燕(北京)有鱼、盐、枣、栗之饶”。《析津日记》也载有:“苏秦谓燕民虽不耕作,而足于枣栗。唐时范阳(北京)以为土贡”。由此可见,三千年前北京地区已有枣树栽植。
古代“枣”被视为“木本粮食”、“铁杆庄稼”,与“五谷”(即稻、黍、稷、麦、菽)同等重要,所以历代均提倡广植枣树。金世宗完颜雍将种植桑枣列入田制,指定每户必须栽种其地的十分之三,并且要求除枯补新,不能缺少。对不栽或栽植枣树不足数额的严加处罚。元世祖忽必烈定都北京后也积极推广枣树的栽植,并出现了我国古代最早的枣专著《打枣谱》,书中记载的枣名达73个。故宫珍藏的元人《扑枣图》即是一幅珍贵的反映元代种枣食枣之风的名画。
眼下,正是大枣成熟的季节。俗话说:“七月十五枣红圈儿,八月十五枣落杆儿。”枣树是北京最常见的树种,种植历史悠久,品种繁多,种植范围广,不但与民俗、地名有关,还有不少趣闻与掌故…?
据《中国植物大观》记载:枣源于我国的黄河流域,已有八千多年的栽植历史。西周初期的《诗经·豳风》中便有“八月剥枣,十月获稻”等诗句。水稻为古人赖以生存的作物,而“枣”与稻并举,可见从古至今,国人便与枣结下的不解之缘,枣还与桃、李、栗、杏统称为“五果”。
《北京果树志》载:“北京是古代枣树栽培中心之一,北京栽培的枣树,一些品种已有千年以上的历史。”《战国策》载:幽州(今北京一带)“有枣栗之利,民虽不佃(田)作而枣栗之实足食于民矣。此所谓天府也。”而《史记》则称:“燕(北京)有鱼、盐、枣、栗之饶”。《析津日记》也载有:“苏秦谓燕民虽不耕作,而足于枣栗。唐时范阳(北京)以为土贡”。由此可见,三千年前北京地区已有枣树栽植。
古代“枣”被视为“木本粮食”、“铁杆庄稼”,与“五谷”(即稻、黍、稷、麦、菽)同等重要,所以历代均提倡广植枣树。金世宗完颜雍将种植桑枣列入田制,指定每户必须栽种其地的十分之三,并且要求除枯补新,不能缺少。对不栽或栽植枣树不足数额的严加处罚。元世祖忽必烈定都北京后也积极推广枣树的栽植,并出现了我国古代最早的枣专著《打枣谱》,书中记载的枣名达73个。故宫珍藏的元人《扑枣图》即是一幅珍贵的反映元代种枣食枣之风的名画。
明清时期,北京的枣树栽植更加广泛,成为胡同、四合院及京畿村落中的主要树种。清代北京曾有过两次严寒,大量枣树被冻死,为此朝廷曾令大兴、宛平二县与五城兵马司督办补种枣树之事,同时对毁坏枣树或依仗权势强占他人枣树者严惩不贷。《昌平山水记》载:“今密云多枣,小而坚实,北人重之。正统二年(1437年),镇守都指挥陈亨以占所部枣树八百株,被劾夺俸。”《燕京旧闻录》载:乾隆年间有盗伐御道旁枣树为薪者,被缉拿后重杖二十,罚银三十两,令其补种百株。
因历代提倡栽植枣树,枣树成为京城最常见的树木。随着历史的变迁,当年种的枣树大都消失了,但留下不少以枣命名的街巷,如枣儿店胡同、枣子胡同、枣林街、枣林胡同、枣林大院、枣林前街、枣子营、枣园路等,共40多个,其中以枣林前街最著名。
枣林前街位于白纸坊桥东边,明朝称“枣林儿”,其名称的由来与建于唐朝贞观元年(627年)的古刹崇效寺有关。据《析津日记》记载:“嘉靖辛亥(1551年)掌丁字库内官监太监李朗于崇效寺中央建藏经阁,阁东北有台,台后有僧塔三,环植枣树千株。”由此不难看出,嘉靖年间这里已形成枣林。清康熙年间,著名文人王士祯见每年枣花盛开香风阵阵,便称之为“枣花寺”。乾隆年间的地图上“枣林儿”则变成了“枣林街”。民国初年,枣林街又分称为枣林前街、枣林后街,后演化出枣林胡同、枣林斜街、枣林北里等地名。
老北京还有很多古枣树,其中最著名的是文丞相祠的“指南枣”。文天祥祠位于府学胡同,院内的这株古枣树树高9米,冠幅达7米多。文天祥是南宋抗元名将,他的《正气歌》和他那著名的诗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等广为后人传诵。1278年,文天祥抗元被俘后囚禁于大都兵马司土牢达4年之久,被杀时年仅47岁。明洪武九年(1376年),按察副使刘崧在府学之左建文丞相祠以志纪念。相传,这株枣树是文天祥被囚时亲手栽种的,他在被杀前曾面南而拜,作有“南望九原何处是?尘沙黯澹路茫茫”的诗句。令人惊叹的是,树解人意,且遂人意,这株枣树所有的枝干全都自然倾斜着向南生长,与地面形成45度角,就像树的主人“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誓不休”,因此人们将其形象地称为“指南枣”。
位于西单石虎胡同原“驸马府”院内还有一株古枣树被誉为“京城第一古枣”,这棵巨大的古枣树高达10米,干周长达2.9米,为明初所植,距今已六百多年,是北京的“古枣树之最”。驸马府曾为明代的“常州会馆”,是江浙一带举子进京科考居住的地方。清初为吴三桂之子吴应熊的府邸,因清太祖的十四女恪纯公主下嫁吴应熊,所以被称为驸马府。到清雍正年间,这里改为清右翼宗学,著名文学家曹雪芹曾在这里任教习。1913年,这里成为中国蒙藏院所开办的国立蒙藏学校。“五四”时期,著名诗人徐志摩也在这个院子住过。上世纪80年代末,这里又变成了民族大世界商场,直到2013年5月关闭。这棵古枣树就像是一位饱经沧桑的历史老人,见证着历史的变迁。
北京地区枣的品种极为丰富,清代潘荣陆所著的《燕京岁时纪胜》中就有“都门枣品极多,大而长圆者为璎珞枣,尖如橄榄者为马牙枣,质小而松脆者为山枣,极小而圆者为酸枣。又有赛梨枣、无核枣、合儿枣、甜瓜枣、外来之密云枣、安平枣,博野、枣强等处之枣”的记载,震钧在《天咫偶闻》中还对北京的枣进行了分类:“有戛戛枣(嘎嘎枣)、璎珞枣、坛子枣、老虎眼酸枣、白枣、黑枣、壶卢枣。”《北京名果·枣篇》中介绍的北京名优枣品种有29个,《北京果树志》收集到北京的枣品种有31个。北京历史上知名的枣有郎家园枣、密云金丝枣、苏子峪蜜枣、长辛店白枣等。
早年间京城有“无枣不郎家园”之说。郎家园曾是北京著名的贡枣产地,清初为户部尚书郎球封地,后为郎氏坟地,故名。这里原有一片枣林,其枣形细长,肉细、酥脆、甜蜜,名郎家园枣,曾是皇宫中的贡枣。
北京名枣中最知名的当属密云金丝小枣。小枣各地都有,唯独密云田各庄所产的金丝小枣最佳,其特点是色泽殷红,果实小,果皮薄,果汁较多,味道极甜,而晒干后枣肉厚富有弹性,剥开果肉可拉出许多金黄色的糖丝,故名,曾与黄土坎鸭梨、坟庄核桃并称“密云三宝”。此外,还有平谷苏子峪所产蜜枣以及大兴洪村“洪村脆枣”也都是北京名枣。产于黄村镇洪村的大枣在清嘉庆年间已享誉京城,慈禧太后曾将此枣赐予外国使臣和朝中大臣,故洪村大枣有“贡枣”之说。慈禧太后每年中秋都要派人到大兴督办大枣采摘事宜,有一年赶上雨水太大,洪村大枣长得稀稀拉拉,太监私下里从别的地方采办了百余斤又大又红的枣。不承想慈禧品尝了之后,觉得味道大不如从前,便问:“这枣采自何处?如实禀报!”太监只得承认洪村大枣今年歉收,这枣是从别的地方采办而得。慈禧太后瞪着他说:“念你侍奉我多年,死罪即免,罚俸禄半年,廷杖四十!”!
枣被北京人视为吉祥与幸福的象征,因“枣”与“早”谐音,所以旧时男女订婚时,男方送给岳父母的拜匣里要放干鲜果各四盘,包括桂圆、荔枝、生花生、生栗子、大红枣等,表示早(枣)儿立(栗)子,早(枣)生贵(桂)子、日子圆圆满满、红红火火。新婚的前夜,男方家还要请一位父母、公婆、儿女双全的“全福人儿”将大枣、栗子、花生、核桃放到被子里,寓意早立子,男孩女孩花着生。
枣以果质营养丰富著称,被视为补血安神养颜益寿的营养品,故有“一日吃仨枣,六十不显老”、“日食一枣,先生(医生)不找”、“五谷加红枣,胜似灵芝草”之民谚。枣馒头、枣窝头、枣粥、枣切糕……吃法不下十几种。枣切糕早年间多是小贩推着独轮车沿街叫卖,《天桥杂咏》诗云:“燕市摊车卖切糕,白黄枣豆有低高;凉宜夏日冬宜热。一块一沽一奏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