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1日,在位于石嘴山市平罗县高庄乡幸福村宁夏平罗县区域性良种繁育基地,一米多高的紫花苜蓿在田间地头流青溢翠,一串串紫色的花蕾在风中摇曳,蜂飞蝶舞,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青草香气。
苜蓿是奶牛等草食动物的重要优质饲草,被誉为“牧草之王”,目前宁夏优质高产苜蓿基地面积达67.3万亩,苜蓿产业的健康发展对支撑全区奶牛产业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长期以来优质国产苜蓿种子短缺、苜蓿种子生产技术缺乏已成为制约苜蓿产业健康发展的重要问题。
要打好种业翻身仗,种子是草产业的“芯片”,也是其发展“卡脖子”的关键。“我国商品草种每年的需求量为15万吨左右,其中40%以上靠进口,紫花苜蓿种子80%以上需要进口。宁夏每年苜蓿种子需求量为450吨,从种植品种来看,国产品种占55%,进口品种占45%。”宁夏畜牧工作站副站长张凌青说。
从2003年禁牧封育以来,随着实施舍饲圈养、畜牧业生产转型升级,饲草产业得到快速发展,对牧草种子的需求量逐年增加。2020年,宁夏实施产业结构调整和特色产业提升行动,被列入九大重点产业的奶牛、肉牛和滩羊的养殖规模和数量增幅都达到30%以上,优质饲草,特别是苜蓿、燕麦草紧缺是制约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突出问题。
张凌青说,目前,宁夏优质高产苜蓿的留床面积仅有70万亩左右,苜蓿草的自给率仅有50%左右。按照“十四五”规划,到2025年,全区奶牛存栏达到100万头、肉牛260万头、滩羊1750万只,根据理论饲喂标准测算,到2025年,苜蓿留床面积要达到180万亩,其中灌区60万亩、山区120万亩,结合宁夏苜蓿实际使用年限,5年里全部需要更新复种,需种量按灌区每亩1.5公斤、山区每亩3公斤计算,共需要苜蓿种子4500吨。
对此,国家牧草产业技术体系盐池综合试验站、自治区牧草产业专家团队、自治区饲草料良种繁育基地建设专家团队依托承担的自治区苜蓿育种专项“苜蓿良种繁育”、自治区重点研发项目“苜蓿种子生产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自治区农业关键技术攻关与重大实用技术推广项目“苜蓿种子生产关键技术集成示范”等项目,通过产学研用相结合,于2019年至2020年在宁夏平罗千叶青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和位于原州区的宁夏荟峰农副产品有限公司分别建立了1000亩的饲草良种繁育基地,集成示范苜蓿种子精量播种、水肥调控、病虫害绿色防控、切叶蜂授粉、低损耗收获加工等关键技术。
自治区牧草产业首席专家、宁夏农林科学院荒漠化治理研究所副所长王占军告诉记者,从2015年开始,其团队围绕苜蓿种子扩繁的标准化进行了5年的研究和示范,目前取得了一定阶段性的成果,去年在幸福村的50亩试验示范田,种子产量突破了50公斤。
“按照自治区奶牛产业的发展规划,到‘十四五’末宁夏优质高产苜蓿种植面积至少缺50万亩。”王占军说,下一步该团队将通过与产业部门结合,在宁夏适宜种子生产的区域进一步推动优质牧草种子的繁育和示范推广,提高宁夏自产优质牧草种子的数量和质量,将宁夏打造成西北乃至全国具有影响力的苜蓿良种繁育基地,从根本上改变草业发展被“卡脖子”局面,支撑宁夏奶产业高质量发展。
国家牧草产业技术体系种子扩繁与生产岗位专家、中国农业大学教授毛培胜说,宁夏的光热资源非常适合专业化种子生产,2020年中国农业大学与宁夏农林科学院合作,在平罗开展了前期实验研究和专业化良种繁育,通过一系列技术措施,尤其是精量播种和切叶蜂授粉技术,使得种子田的单面积产量达到较高水平。在保证企业收益的同时,为我国良种繁育产业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尝试和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