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一片割过的苜蓿打好捆,已经是夜里12点以后了。为了看苜蓿,任虎没打算回家,他揉了揉酸痛的胳膊,疲惫地趴在打捆机的方向盘上,很快就睡着了。
干过运输,进过私企,辞去稳定的工作后进行创业……“等我老的时候,再回过头来看,自己也很欣慰。”任虎说,这和钱的多少恐怕没有任何关系,等有了更多的种植经验,他要带着家乡阎良龙游村的村民一起干更多的事情。
连下了2天的雨,6月9日放晴后,天空在白云的映衬下显得格外湛蓝。富平县张桥镇甘井村,这片3600余亩的苜蓿地,大片的紫花吸引着翩跹彩蝶,微风拂过。从某一个角度看,颇有草原粗犷之美。
不过,这里5年前并非是苜蓿地,改变这片土地的是一个叫任虎的创业者。最初是一个朋友在甘肃承包了400亩地搞种植,给了任虎启发。自己家乡适合种什么?任虎2012年专门去西农大,和畜牧学院专家进行过深度交流。西农大专家当时给出的建议是种植苜蓿,因为中国很多大的奶牛养殖场有百分之六七十饲草是靠外国进口;从某种意义上说,这种价格较贵的进口苜蓿支持着中国奶业的发展。
2013年,任虎从朋友手上承包到3600多亩土地,地点在富平县张桥镇甘井村,这里离自己家乡阎良龙游村大概是半个小时的车程。土壤采样让专家专门看过,苜蓿对土壤的要求不是很高。“这个地方的盐碱地1999年改造过,垫了50厘米厚的黄土,原来庄稼都不太好好长。”。
跑了很多大型奶牛养殖场,考察了种植苜蓿的前景。创业初期的任虎信心十足,尽管朋友们不是很看好,毕竟前期的投入很多是亲戚朋友帮助和银行的贷款,赔了可能就不是一个小数目了。
每天5点多,他从家出发到地里,平均日工作时间12小时以上。多少年没有犁过的地,土质很硬,任虎需要通过液压控制高低、决定犁地的深度,这需要随时调整,保证犁地的深度。这种技术活儿意味着太深了犁不动、太浅了又没效果。
仅仅一星期多,太阳就把任虎晒得黝黑。“黑就黑吧,黑了结实。干活就得下势。”当时40岁,任虎觉得自己还很年轻,浑身有使不完的劲儿。上肥料的时候,汽车拉到地边就自己亲自上,从路边一袋子一袋子硬扛到条播机上,任虎一天要扛20吨左右。
种植苜蓿有点像割韭菜,一年平均可以割四次,对任虎的这片地来说,分别是五月初、六月十五、七月底、九月初,当然温度高的时候苜蓿自然长得快。2014年的时候,任虎的苜蓿地就达到了3600多亩,他是按照60亩地一块标准化农田进行建设的。
第一年收割,任虎缺乏经验,打捆时苜蓿水分太大,曾遭到退货。一捆正常干度的苜蓿20公斤左右,收割后如果晾晒不好、水分太大、内部温度高,容易造成整捆的霉变,为此任虎专门买了测水分的仪器。
种植苜蓿的经验也是一年一年积累出来的。正常情况下,任虎的苜蓿地一年大概能产1000余吨的苜蓿,直接供应四到五个中大型奶场和当地周边的小奶场。建库房、上现代化的机械设备和喷灌设备,解决了很多劳动力的就业问题。任虎的苜蓿地在2015年得到了国家政策的大力扶持。
“富平养奶山羊的人比较多,过来向我学习种植苜蓿技术,我都免费教他们。前年,儿子任豪从学校毕业后回到苜蓿地和我一起干。”60余户养殖户向任虎学习苜蓿种植,可能都是一个保守的数字。
亲身感受了国家好政策对农业的支持,一直也想带着家乡龙游村的村民们一起干点事情,毕竟荆山塬上的龙游村有着更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搞农业种植有着更广阔的前景。也正因为如此,好的口碑和实干精神,让任虎今年当选龙游村的村支书。
“其实就想通过自己的经验,带着家乡村民搞种植,大家共走致富路。”清晨走在雨后的苜蓿地里,那种惬意和踏实,是任虎最享受的。